自从写了那篇《我喜欢你,与你无关》之后,我的关注焦点一直是停留在爱这个课题上。这主要是我正在经历爱这个课题。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惑,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阿德勒的生活哲学来让自己成长起来。
阿德勒说人们都害怕去爱,关于这点弗洛伊德说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因为爱是明明没有任何保证却依然会发起行动,抱着自己如果爱的话对方心中也一定会产生爱这样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自我奉献。
他说的很有道理,人们去爱的时候都希望先得到爱的保证才去爱,也就是她一定喜欢我,她不会拒绝我的爱的等这些爱的担保,然后才会爱。
我自己就是这样,每次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希望得到爱的担保,结果都阵亡。为什么我们要为爱寻求担保呢?我们想的可能是不想受伤,不愿伤心。但阿德勒说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够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因此,我们会认为在爱的关系中肯定会受伤,一定会伤心,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现在这段感情就是这样,从种种迹象表明我认为她不喜欢我,她每天都说我缺点太多太大。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真的不够好,也就是说产生所谓的自卑情节,认为自己没什么优点,没办法涉足没有担保的爱,无法与人建立爱的关系。
阿德勒完全反对我的结论,阿德勒认为我只是拿自卑感来来逃避爱这个课题。爱是我们的课题,对方如何回应我们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根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阿德勒的生活哲学还打破了我另一个幻想,我自己认为这世界上是有一个命中注定的人在等着我去爱,她就在某个角度里等待和我相遇。然而阿德勒却说这世界上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其实是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
那些感叹没有邂逅的人,几乎每天都在遇到一些人。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年之中遇不到任何人的人根本没有,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人。这时候同样一件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鼓足勇气去邂逅这段相遇,一种是沉迷于命中注定的人不敢涉足。
那些沉迷于命中注定的人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却找理由退却,告诉自己不是这个人,认为一定有更理想,更完美的人等待着自己。这就是那些感慨没有邂逅人的真面目。他们躲避着关系,活在幻想中,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认为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自己就是有一点这种倾向的人,相信有一个人在等着我,等着我去爱。
然而阿德勒却说这世界上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的爱情选择的不是对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原则上我们可以爱任何人。
也就是说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我们之所以决定和某人结婚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幸福,而这幸福能够通过爱对方获得。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去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决心。这才叫主动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