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来聊一下:
阅读居然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有的人读了那么多的书没有用呢?
那是因为没有把书里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像你吃一个橘子,它为什么要经过胃?那是因为胃里面的胃液要把橘子转化为你需要的物质,为你的身体提供营养,而剩下的废物就需要排泄出来。书里的知识就相当于橘子,它需要经过内化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那怎么样内化呢?
1.浏览一遍
拿到一本书,可以先浏览一遍。在心里有个大致的想法,建立一种全局观。就像见到一个陌生人的第一面一样,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有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好,那么就算他后面做了比较坏的事情,第一印象就会起作用,那他坏的程度就不会那么严重。反过来,如果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的,那么就算他后面做了比较好的事情,也不会觉得他好到哪里去,这便是主观意愿在起作用。就好比古代的东施,她做啥都好看,哪怕她娇弱多病,你还是会觉得她好看,但丑丑胖胖的西施一出来,她娇滴滴的反而会让人觉得恶心。
其实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看一本书500页,直接就读的话通常要花上几天,就会让人容易疲倦。如果先花几个小时扫读一下,就会觉得几个小时就读完了,建立一种“自己很牛逼”的自信,这时候感觉就非常好了。建立了这种感觉,如果不接着往下走,那也仅仅只是错觉。
2.精读
建立了自信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继续翻开书看一遍,此时需要一字一句的琢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可以引申出那句话?它两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反复看,不断咀嚼,看着看着你就会被拉到另外一个世界里面去,看不懂就反复看,这不仅会让脑子留下营养知识,还会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那么要这些知识和能力干什么?有了这些你以后看书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因为理解能力提高了,发现自己啥都能看懂了。你再去看看课本、听别人的话,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你不信?不信就试试,可以先试试一个月,反正得到了就是你的,得不到也是你的。这又怨得了谁呢。
3.放置一段时间再读
按这样的方法试了一个月之后,再回来读之前看过的书,你发现里面的内容都熟记于心了,哇,就好像考试的时候,拿到卷子一看,欸,这咋这么简单。这种感觉只要经历过,就不会忘记了,而且还会想再继续看。阅读慢慢就成为了必需品,思考的品质也提升了,整个人都快上天了。看到这你可能会想说,真这么好?还有怀疑就去试试呗,别说我没告诉你。
4.同类的书一起看
如果按这种方法把同类的书看个20本,也就可以算这个领域的入门了。这时候你就比别人多了一个维度,比别人多了一点竞争力。那你想这些竞争力有什么用?就像你跑步快一点,那就早一点到达目的地呗。你问我目的地是什么地方,那是成长。不过每个人的成长又会有所不同,等你到了,自然就会知道那只是一座里程碑。
5.不同的书一起看
如果是把不同领域的20本书放在一起看,你会觉得乱,但是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东西居然能放到另外一个领域用,那恭喜你,你已经进阶了。因为这就是创新,创新不就是把一个领域的东西放到另一个领域里面吗。这时候跨界分分钟不在话下,但前提是你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走。
做完这些,才刚刚入门呢,虽然我也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那就先干着呗。因为,阅读本来就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不管这条路有多长,觉得有意思就行。大抵人生也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