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真的没时间陪她”
前几日,同事把女儿带到公司。
同事埋头工作,小朋友全场坐在一旁画画,两人全程没什么交流。
乖巧懂事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去逗她。
当我问起“你怎么这么乖呀?”
得到的回答让一旁沉迷工作的同事停下了手中的活。
小朋友说:
妈妈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我,今天能待在妈妈身边我当然要乖乖的。
后来和同事说起这个事,她说当时真的差点哭出来。
“平时,我真的没陪过她,都是她奶奶带她。”
来源:《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
据《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家庭亲子关系表现模式选择现状显示,选择“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占53.9%,选择“为孩子提供最优质教育”的占26.7%,选择“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占19.4%。
可以看出,目前亲子陪伴质量从表面上来看还算满意。
实际呢?
怎么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
怎么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这必然是需要父母辛勤工作来换取的。
很多父母以“我现在努力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以后更好的生活”来麻痹自己,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连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玩游戏了?孩子什么时候近视了?都不知道。
孩子在年幼时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有多大?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是这样讲的: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
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止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后的其他关系中,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性格上会受到影响
童年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成年之后容易缺乏自信心,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更别说鼓励,导致孩子即使有能力去做某件事他也会选择放弃。因为在他的认知范围里,即使把事情做好、做对也不会有人来表扬他,表现自己完全没有必要。
没有家庭意识
当一个人从小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那他收到的父爱和母爱都是大打折扣的。在他的观念里,家庭的羁绊并不强烈,这种情况更多会出现在从小都是全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身上。比起每个月回一次家,他更愿意拉帮结派的去网吧。成年后,对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在理解上也会和其他人有差异。
作为家长,怎样去陪伴孩子?
旅行——
不仅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让长期疲惫工作的自己放松一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旅行可以让孩子享受异域文化见识世界的同时,刺激其想要探索发现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无法代替的成长课程。
毫不夸张的说,情操和眼界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家长并不喜欢带小孩出去玩,怕麻烦、怕危险,对他们来说,难得的假期还不如躺在家里休养生息,照样可以陪伴孩子。
你要知道,
陪着≠陪伴,
陪伴不是应付,
孩子从来不是时间的掠夺者!
别让孩子输在触手可得却遥不可及的陪伴上。
陪伴孩子就给他一场有价值的经历。
End.
| 本文首发于:Miss态度(ID:misstaidu520)欢迎大家搜索关注。
在这里,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