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在百度百科上释义是: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既然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那么怎么能断呢?
说朋友一个故事。
朋友的父亲在20岁的年纪,就外出打工。在同样打工的地方,父亲遇到了同样身世悲惨(父母双亡)的打工妹。之后结成夫妻组成了家庭,成为了亲人。朋友也出身在父亲打工的地方。从他的心里那些舅舅们,伯伯们仅仅是一个名词,在记忆中活人从未见过。以至于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面对电话中的舅舅们,伯伯们却始终叫不出口。
这次过年,在外历经了30多年的父亲,突然想回自己的出生地家乡看看,让朋友一路陪伴。
朋友的老家,不对。应该说是他父亲的老家地处一个山窝里。总体情况还算可以,有了乡村公路,道路两边有很多的楼房。
期间住在了他大伯家里,大伯的楼房是全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三层楼房。遍访亲戚们之后,在经历了难以入睡的板床,入目不堪的厨房,臭气恶心的厕所之后,朋友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这种名存实亡的亲戚,还是断了吧。
朋友活了20多年,可是在面对真实活人亲戚们面前,心里始终有着一种天然的屏障,无法逾越。
朋友说: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地方就睡觉的床,厨房和厕所了,可是偏偏这地方是最让人伤心和恶心的地方。他们本来可以不要那么好面子,把多余的楼层用的钱,花在这三个地方不是更好吗?实在是想不通。
几十年从未有过交集的人,也不曾有过一句对话,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说“亲”实在是难以说出口。心里的距离早就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而这几十年中,那些堂哥堂姐们距离就更加遥远了。
我在《对待朋友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只用这三种》里说“真正的朋友是需要用时间去维护的”。尽管亲情血浓于水,可是面对这样几十年都不曾联系的“亲戚”,似乎连朋友都不是。以至于干脆可以说是陌生人。
几十年从未见过面的人,很难有所谓的“亲切感”。既然已经是这样的局面了,那就干脆断了。
回想我的那些亲戚们,同样的陌生感发生在我们这一辈中。同龄人大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圈子,交集也就是在过年打个照面,后面就各自散去,也许天各一方。很难说久违之后的亲切。
那种亲戚之间的“强联系”也许属于父母那一辈,而我们这一辈的关系越来越弱了。
回想起那些大学同学们。能够长久的保持联系又有几个人呢?恐怕不多。同学有一句话说的好:想联系的人肯定经常有联系。不想联系的人,一个电话,一个微信都没有。
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远亲不单单指代地理的距离,有时也指代心里的距离。
花时间去维护亲戚,花时间去维护朋友,花时间建立强联系。也许只有这样,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却也总是情意不断;即使天涯海角,相顾泪千行也难以释怀。
不要在强忍自己的抗拒之心,该断就断似乎也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