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出版于1934年,是为中学生学写作文而作,作者叶圣陶和夏丐尊。虽然是为中学生作,任何人学习写文章都可以从中得到裨益。很多写作课上的东西,甚至已包含在这本书中了。
1.
写文章有章法。除了写文章之外,做任何事情都有章法。笔者以前做的是法律行业工作,入行时要翻译很多英文说明书。起初自己翻、看别人校对,再自己琢磨,攒了些翻译技巧,也慢慢翻得像样子了。及至参加了培训,过来人给讲为何这么翻,时而有一种心理模糊不清的想法被说清楚了的感觉。
觉得做文章也是这样。首先,多看名家文章,多写。待见识能力稍提高后,再回头看以前文章、修改。此后,再看书学习章法,或者参加写作课。你的经验就会得到理论提高、升华。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先学章法,再写作,就会“如果认为一定的公式,凡说话、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为主,不是我们说话、作文,却是让文章公式拘束我们的说话、作文了”。
书本和写作课这样的章法指引,可以提供学习的方向参考,比如修辞学看什么书、扩充字词能更充分达意。但若一上来就按着所教的起承转合顺序写作,就会如上陷入“套路”。“文章本天成”这样的说法有些玄。至少,文章需要灵感,灵感遇到“套路”,往往会不能自由奔驰。
有一首古诗《江南》,《文心》中也提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文心》讲道了文章句子要多变换句式,少重复,避免单调。可这首《江南》却刻意使用重复。如果诗人写诗前,先用文章法则“少重复”约束自己,是写不出这首诗来的。《江南》刻意使用重复,一种拙朴的趣味扑面而来,令人不觉单调,反觉朗朗上口、简单美妙。
过去的读书人不学习文章套路,只知道反复诵读。读多了,背多了,文章构造、遣词用句在脑中形成了肌肉记忆,慢慢也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言以蔽之:多读,多写。阅读好书,能激活写作者的感觉器官。长时间的习作练习,能提升对文字的灵性。
但套路就一点用也没有吗?也不是。
有些时评、影评文章有其套路,遵循套路往往能写得比较全面,一不小心还会出个爆款文。笔者认为,套路在这里可以帮助寻找写作“点”。知道往哪个点去写,然后搜集这方面的材料,通过“灵感”来组织材料,寻找到下笔的角度。
2.
当我们无意中在看着湖岸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画家对我们说:“在峭壁倒影下的湖岸曲线多美啊!”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无意识中看到的景色就好像突然被阳光照亮,深映脑海,并且我们能体会到一种以前隐约感觉的东西在变得具体明朗后的一种快感。
————蒙特梭利
这就是抒情应该发生的作用。先用文字描绘的景象使读者被触动、感动甚或气愤、悲伤,再适时描绘出读者此时的心情。
《文心》中说:不懂得印象的描写,总是“美丽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连三地写着。我对他们说,这些词语写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
《文心》在讲诗词时,提到了温飞卿的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句叹词没有,在读者心底,却已能升起 “好个雍容华贵”,“美女啊”这样的感慨。
先用情境描写撩读者。在读者被撩得情绪急欲喷薄而出时,清晰点明读者的情绪。读者会收获内心情感变得明朗化的愉悦感。
3.
一本好书,一场音乐剧,一次旅行,能让你打开全身的感觉器官。除了眼,你还可以用耳朵、鼻子、皮肤、味蕾去感知世界。
——《文案觉醒》
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做一个丰富的人。
《文心》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触发。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做一个丰富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才会灵感纷至沓来。不要只用眼睛看书,用心去交流,用耳去听胡同口大妈的絮叨,用手为家人做可口的菜肴,用脚去丈量城市的宽度。
如《文心》说:只管把书呆读,也没有意义……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笔者写不出东西,后来发现是自己得到触发的来源太少了。虽然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不够用心,又不记录,从生活中得到的内容就少。过于关注内心,可是内心得到的滋养又不够。
4.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看了什么文章、听说了什么事情,很激动,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写完后挺满足甚至有些自得。可是,过了段时间,你在其他地方发现描述同样意思的文字,比你的见解高明、全面。你觉得自己写下来真是没什么意思。
《文心》中说:“我所触发到的意思,一时觉得很新鲜,后来看到别的书,知道前人已有过这样的话,于是就兴趣索然了。”
我以前就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其实,写下来,好处很多。练习了笔头就不用说了。写下来,观点会在你的脑海里变得清晰条理,否则只是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不成文章。此外,只有写下来,你才会看到其他文章时,变得更敏感,会从写作者的角度去比较。否则,你看到同样一篇高明的文章,会心想:这有什么,我当初也这么想过,只是没写出来而已。
如《文心》所说:“我于读文章的时候,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去,两相比较。一壁读一壁在心中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对于句中的一个字这样问,对于一句的构造和说法这样问,对于句与句的关系这样问,对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这样问。经过这样自问,文章的好坏就显出来了。”
不写出来,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写得有多差。自己先写,再看别人写的。这样,你会发现自己要么浅薄,要么思想体系不连贯。这样才知道自己失算在哪里。再提高认知、修改前文,进步就这么来了。
《文心》说,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辞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好终身修养。
5.
《文心》写于上世纪30年代,有一点不能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说辞。那就是:
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在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有些大号,要入他的门,先培训写标题一段时间。关于如何起好标题,各种书和文章也倾囊相授。
这让我发觉,一个行业里再牛的人说的话,也脱离不了时代的限制。在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标题是与内容同样重要的,甚至有时标题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生死、阅读量。
《文案觉醒》中说,标题要让读者第一眼就能辨识到,这篇文章是写给“我”的,是与“我”有关的。标题要给读者明确的利益承诺。内容能引起读者七情六欲中的某些情绪共鸣,引发阅读兴趣。一个标题的最高境界,是与人性中的种种欲望做沟通互动。
这不妨碍《文心》是一本很棒的教写作的书。里面还有很多说法,笔者并没有体会。待以后有体会时再作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