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学习,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能力;
二、表达能力;
三、写作能力;
四、死记硬背的能力(记忆力)。
首先来解读一下理解能力。
说到理解能力,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生活中,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时常听到女人这样抱怨男人:你不懂我!这个“懂”也就意味着“不理解”。几乎所有的家庭矛盾也大多因为互相不理解造成的。所以可见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绝不仅仅在于应付考试那么简单。拥有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是受益终身的。
好了,那我们来讲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理解能力的偏差呢?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性,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个人的经历、平日学习的程度、天赋异禀也各不相同,理解力的偏差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基于他的理解表达出来的内容,与此同时,他头脑里构建出相应的场景或画面。而另一个人,基于他的底层逻辑思维接收到的内容,很有可能存在偏差,而此时他脑海里构建的场景或画面也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两个人理解上的偏差。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可以理解的,也不会有人强制你非要有一样的结果。
而我们在体制内学习时,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对考试、升学,为了考核要求,往往要求我们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不科学,也是容易限制孩子发散思维思考的一件事。如果我是老师,我会认可孩子们基于不同的理解的答案,但也会跟他们讲明为了应对考试,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清楚的记得自己在学生时代,对于阅读理解题标准答案一说,总会有点不服气在。
关于表达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两种。这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理解以后,外在的一个呈现。因此表达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表达,还是在于理解。需要我们开启自己的感知能力,最简单的通过我们的五官能够感受到:色彩、味道、温度、声音等。情感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开心、难受、压抑、感动等等。能感知,并且能够正确的理解感知到的内容,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在表达。所以,其实表达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多多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强化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关于写作能力。写作其实也是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方式。只是在应试教育中,对写作的要求较高,而且占据不小的分数比例。因此单独拿出来说。写作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写而变得越来越能写的。
写作的过程,需要确定一个主旨,再围绕着这个主旨去展开,填充内容。把逻辑顺序和关系整理好,就能呈现出一部作品。
最后是死记硬背能力,也是在锻炼一个人的记忆力和静下来的能力。这个包括拼音、课文的背诵等,没有其它技巧,唯有多读多被。对于老师来说,如何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去背,变被动为主动,达到的效果是差异很大的。
讲完了这些需要具备的能力,拥有了这些能力,就相当于我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了不同的工具,工具使用的好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工具针对的主体。这个主体是什么?就是我们日常知识的储备。脑子里没有随时可以拿出来用的知识,这些工具用的再好,也会流于干瘪、乏味。但是脑子里的知识很丰富的时候,不同的场景随时可以调用不同的内容,或者有不同的主体去阐述、解说。才能使表现出来的内容更丰富。
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我陪伴孩子阅读绘本,脑子里装着很多的绘本,讲到理解力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它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这本绘本,绘本讲起来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我可能在讲到理解力的时候就会给大家分享这本绘本,再来跟大家说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很快就理解了,还不会觉得枯燥。在讲到好与坏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绝对时,我又会想到《好消息、坏消息》《米歇尔,一只倒霉的羊》《布丽奇,一只幸运的羊》《幸运的内德》等绘本。这些绘本也可以阐述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作者,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爷爷一定有办法》和《约瑟夫有件旧外套》同样可以用来做这样的阐述。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读书,喜欢结交朋友,所有留在脑子里的素材,都可以让我有更多的角度,以人们喜欢的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会只是知识的堆砌和教条的输出。
所以,语文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点,多阅读、多经历、多感受、多思考,亦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