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出游的火车上看完了《活着》,即便我后来又在各种休息间隙看了几部搞笑有趣不明所以欲罢不能的网络小说,但一静下来脑中空白,想起的却还是《活着》里有庆在医院被抽血致死的情节,苦根在床上吃豆子撑死的情节。
而明明刚刚才看得放不下的网络小说,已经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也许这即是景点和肥皂的差别,生活的坚韧宏大和苦难意识,也是阅读经典的收获。
可是,真的所有人都适合于此吗?
在很久之前,我也非常执着于“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三日不看书,面目可憎,闲暇时看经典小说,哲学历史甚至行为心理,纷杂繁复,对于在宿舍看综艺和电视的朋友,热爱淘宝和逛街的同学,总觉得不解。
然而时间给我看到另一种答案。
这些阅读带给我的收获,是知识面的丰富,对于任何事情都了解知道,对于别人不清楚的事情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见解。然而除此之外呢?
看综艺和电视的同学因为关注娱乐,显然更新潮,对于新事物了解更多;而钟爱淘宝和逛街的朋友,衣饰精致,注重外表,出门时刻,人群中显然更受关注更有自信;更不必说热衷于参与社交和活动的同学,她们收获了更多的朋友,人脉和资源,从与人的交往中,收获最直观的人生经验和知识。
有什么差别?
近些年很多人把阅读抬得高高在上,似乎不爱读书的人,总不可交。但是,每个人的特长不同,爱好不同,擅长的东西不同,也只有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领域事物中,才更容易得到收获和进步,所以,读书凭什么是必要行为呢?
我在书本中得到的知识,有些不爱读书热衷社交的人,从生活中一样学到;我在书本中看到的人物,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专业和领域早已经接触到,学习的方式不同,吸收的程度不同,说到底“读书”不过是众多行为爱好中的一种,像爱运动,像爱游泳,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对于确实不爱阅读的人来说,只不过少了一样爱好而已,他自有自己更能学习和接触事物的领域,如何就不行了?
我热爱读书,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往往还是拘谨不安,而除了课堂书籍再不翻其他书本的朋友,却能和任何一个认识的人寒暄交往游刃有余,这是我们不同的擅长领域,也是从这个世界中学习的不同方式,我毫不认为自己更优越,也丝毫不觉得他的不读书,是一种多么不对的行为。
只要都在收获,有什么方式,有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