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秋假,不自觉的调整模式到秋假模式,村子里清静了许多,好多家庭都陪伴孩子或出游或静修。原本计划陪伴孩子一起出游,但因家中小猫前些日子跑出去,不知道被哪夹伤了腿,孩子们心疼小猫,自觉选择观察两天看小猫伤势是否无碍。于是,出游计划取消了,两娃在家自娱自乐。
今天出门送货,孩子们陪着一起去,也整不清楚是谁陪谁。虽然他们没有很清晰的界限,但是很清楚,和父母在一起,工作生活都是一种幸福。在朋友的有机食材店,小弟大模大样拿着购物篮采购,只取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姐姐和妈妈一起商量都需要些什么,大家带着快乐一起行走。
在村里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这样,在陪伴孩子一同成长。这几日看着自媒体不断发酵的各种幼教的社会阴暗,对我们所选择的陪伴成长深感庆幸。不只是身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更是学校老师们带着爱的温暖陪伴,还有社区的其他家庭,其乐融融的相互陪伴。旧时私塾,小邦寡民,择邻而居莫过如此吧。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的陪伴。今时社会,外在的喧嚣和竞争压力,带来父母无法陪伴孩子,所以交给各种幼教机构。而各商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导,进一步牵引教育沦入追逐的游戏。于是,围绕孩子的产业化教育路径就这样陪伴着他们从出生到成年。商业的利益交换替代教育原本的温度,此“情怀”是否真的内在玲珑剔透的发心呢。当然,这不是金钱的过,金钱本是流动能量的载体,只是把产业利益驱动的金钱游戏变成了产业本身,难免带来产业之殇。在这个链条中,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呢?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此教育模式下的少年,不知应得启超先生笔下强之少年几分?
忆及年少的成长岁月,与今日所处乡居生活无甚差异。但大抵如此生活已成奢境。即便今日所在之农村。暑期回乡,与尚在农村的发小沟通,乡村之社会环境早不复当初。父母或出门打工,或忙于生计,难能陪伴孩子,虽衣食无忧,但孩童心理问题常见。
在如此大背景下,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些什么呢?前几日和社区父母沟通,对我们所选择的教育的描述,深受启发。用一句话描述,形容是:这是等待的教育。孩子今日吸收的成果要在三十年后来显现。今日,我们在着急什么呢?而在等待中,我想没有比最好的陪伴更好的选择了。
又想起那句颂词:“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身为成人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协调他自己的命运,这是成人面对孩子所应持有的态度,要树立这种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增长对此事实的意识。”
陪伴与成长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