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绮诗《无声告白》: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从尘世来,再归于尘土,本是两手空空,却在旅途中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而让轻快的步履不再。书中作者以莉迪亚短暂的一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平静的环境,就如吞没莉迪亚的那个湖,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潮汹涌。母亲揠苗助长式的“启蒙”、父亲对女儿的交友的偏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如能压倒骆驼的稻草,一点点堆积,这些细碎的压力最终将莉迪亚拽入湖底,而我们很容易在阅读时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共鸣。
1.“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你的禁锢
在当今社会愈来愈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而实现人生的基础是要有一个足够好的成绩,于是越来越多的补习班拔地而起,每个在人潮中拥挤着前进的小孩,总要舍弃一些娱乐的时光作为交换优异成绩的筹码。而孩子的心里健康往往会被忽视,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虽然孩子暂时不能理解,但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若一直放任不管,与孩子情感的裂缝会越来越大,最终跌入无尽的深渊,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卢浦大桥上消逝的生命正是最有力的例子,若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会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引发雪崩。
书中莉迪亚所遇到的困难看似并不至于她选择放弃生命这条道路,但你若仔细品读过这本书,你会有与她一般的窒息感,母亲将自己未实现的目标寄托在她身上,从小对她灌输着、压迫着她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连莉迪亚的生日礼物,都是送一些自己喜欢的和医学相关的各类书籍和听诊器,而她的父亲因有年少时被歧视的经历,所以十分偏爱长得像西方人母亲的莉迪亚,并且十分重视她与西方的同学交朋友,所以莉迪亚从小就学会了在父母面前的表演,假装对科学十分感兴趣,对着只有拨号音的电话假装和朋友寒暄......
种种迹象表明,单方面的爱并不能起到利益最大化,只有双向的爱,才能结出幸福的果实,但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了隔阂,即使产生了幸福的表象,但也如海市蜃楼般虚假,会在顷刻间化为泡沫。
2. 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绝不向后看。
向后看能理解生活,但只有向前看才能让日子更加幸福。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直看着后视镜是很危险的,会出交通事故哦。开车的时候必须专心地看着前进的方向。已经走过的路,只要时不时地回顾一下就可以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插曲,而面对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在后期想起来总会觉得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一直沉溺于自责中而止步不前,书中莉迪亚的父亲一直对年少时被同学排挤、歧视的经历耿耿于怀,于是把一切的不公归咎于自己当年不够热情,与对与他人的相处技能的缺乏,因此他对女儿的社交格外偏执,因为她拥有着西方人的面孔,所以他渴望着她能与西方人多谈朋友,但这也让他忽视了女儿的心理健康,一昧的重复过去的事情,而不想着如何与家人过好未来的日子。表面上他看上去是为了女儿又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但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自卑又敏感的内心。
莉迪亚的死亡无疑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泥沼,家庭的时间仿佛一瞬间被冰冻,停滞不前,而莉迪亚的妹妹与哥哥也被困在这样环境里,承受着降到冰点的家庭气氛。正如书中所说:“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区别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3. 一定是彻头彻尾的错了,才知道要重新来过。
犯下错误并不可怕,可贵的是有改正错误的勇气。
因为放弃的成本太低,所以人们总是轻言放弃,且缺少重新开始的勇气。比如我们在学习时,总会有分心去玩游戏、看电视剧的情况,即使后知后觉自己做错了,却往往不会进行改正,而是认为既然已经浪费了时间,不如玩的尽兴。这就是大多是学生容易在学习中犯的错误,并且没有重新开始学习的毅力。而书中莉迪亚的母亲再女儿投湖后,从一开始一蹶不振,到后期发现自己再怀孕后,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回归家庭,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对莉迪亚的偏爱,对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忽视,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勇敢的纠正。
莉迪亚的母亲可以说是莉迪亚投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她对女儿从小的严格要求,让莉迪亚在成绩不理想时选择了隐瞒,不敢与母亲坦白自己的痛苦,为了母亲高兴,从小就装作对科学有兴趣。而母亲也终于明白,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不是科学。
4. 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老子·第四十一章》中对世间的大智慧有一个大体的概括,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世间的智慧不二于“难得糊涂”,在为人处世中,对他人多一份体谅,对自己多一份耐心,不要钻生活的牛角尖,学会与苦难谅解。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她在截肢后并没有放弃生活,她选择与生活和解。截肢,似乎意味着与舞蹈无缘,但她十分“糊涂”,依然在生命中起舞。做到“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她的苦难似乎从未结束,但她又好似从未有过苦难,这都是她乐观的心态在支持她向前走去。学会与自己和生活和解,这样路上的风景也会有所不同。
书中莉迪亚的父母在最后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觉醒”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并再次重视以往被忽视的大儿子和小女儿,他们之间的隔阂得到了化解,也与生活做了最大的和解。
第一次知晓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学校的广播中,那时我对书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对播音员对这本书的解读也没有听进去,那时我有着满脑子的疑问,为什么会叫无声告白?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大大小小的疑问促使着我走向书店,买下它。那时我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升学考验,作为家中成绩还算不错的女儿,我也能体会莉迪亚所面临的压力,那时我不被允许看小说,却仍躲在浴室看完了整本书,我被莉迪亚吸引,我能感受得到她的窒息,我也明白了书名的含义,无声,是这个女孩的心中有太多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在湖里化为成了“无声告白”而她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五六年后的今天我提笔就能写下的感受。
《无声告白》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沉浸在这样的故事中,又仿佛置身于真是的现实生活。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痕迹,有不少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他们用爱的名义绑架着自己的孩子,却听不见了孩子内心的告白,无视了孩子在沉重负担下的挣。每个人在读完《无声告白》时都会有这样的思考: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