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翻译了一篇题为《语隙间的星辰》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文化冲突方面的。文章从语言隔阂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美国人在中国期间对中国文化的复杂感受。在文章的开头,这位美国人比较了中美人在争吵或辩论时的不同思维和逻辑。尤其在描述美国人的争辩时,提到了他们常用的指责语:“逻辑荒谬——你根本缺乏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
我的学生问我,“客体永恒性”是什么“梗”?这个美国人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很高兴,孩子们不是简单地拘泥于一篇阅读文本后几个应试的选择题,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质疑。这样做的价值,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该问题的本身,也许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
言归正传,这篇文章就来谈一谈文章中提到的“客体永恒性”问题。
一、什么是“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又称“客体永久性”或“物体永恒性”,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到:即使某个物体无法被感知,比如看见、听到、触摸到、闻到,它仍然继续存在。简单来说,就是明白“看不见,不代表消失了”。这个概念最著名的研究者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将物体永恒性的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
1. 0——4个月的“缺乏物体永恒性”阶段:婴儿的世界的“眼见为实”。如果一个玩具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比如被毯子盖住),他们不会去寻找,就好像这个玩具完全不存在了一样。对他们来说,“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
2. 4——8个月的“初步探索”阶段:婴儿开始对消失的物体有初步的反应。如果他们看到你部分藏起一个玩具(比如只藏了一半),他们可能会去看或去抓。但如果把玩具完全藏起来,他们仍然不会去寻找。
3. 8——12个月的“物体永恒性开始形成”阶段:这是最关键和著名的阶段。婴儿明确知道被藏起来的物体仍然存在,并会主动去寻找。“A-not-B错误”:皮亚杰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当着一个婴儿的面,把一个玩具藏在位置A(比如左边的杯子下面),婴儿会成功地在位置A找到它。重复几次后,当着他的面把同一个玩具藏到位置B(右边的杯子下面)。尽管婴儿清楚地看到了玩具被移到了B,但他们仍然会去位置A寻找。这表明,婴儿的物体永恒性概念还不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更多依赖于之前的习惯性动作,而不是完全成熟的物体位置记忆。
4. 12——18个月的“物体永恒性基本成熟”阶段:婴儿能够克服“A-not-B错误”,能够正确地到最后一个藏匿地点(位置B)寻找物体。但他们还无法理解“看不见的位移”。比如,如果你把玩具放进一个小盒子,然后在屏幕后把玩具从盒子里拿出来再藏起来,他们只会去盒子里找。
5.18——24个月的“完全成熟的物体永恒性”阶段:婴儿能够理解复杂的、看不见的位移。他们能够通过推理,推断出物体可能在哪里,即使他们没有直接看到它被移动到最后的位置。这时,他们的物体永恒性概念才算是完全发展成熟。
二、为什么“客体体永恒性” 如此重要
简单说,客体永恒性的获得,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带来了几个关键能力:
1. 问题解决能力,即为了找到一个藏起来的物体,需要记忆和计划;
2. 符号表征能力,即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这是未来语言学习(词语代表物体)和抽象思维的基础;
3. 情绪发展,即它与分离焦虑的出现密切相关。当婴儿意识到妈妈离开了房间(看不见了),他们才知道妈妈仍然存在,并因此渴望她回来,从而产生焦虑。
4. 因果关系,即理解一个动作(移开毯子)会导致一个结果(找到玩具)。
三、“客体体永恒性”在生活中的实例
1.躲猫猫:这是帮助婴儿练习和巩固物体永恒性的经典游戏。你的脸“消失”又“出现”,帮助他们理解你并没有真正消失。
2.玩具从高椅上掉落:小婴儿可能会在玩具掉落后就忘了它,而大一点的婴儿会探出头去寻找。
3.分离焦虑: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开始哭闹,这正是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存在,但却不在身边。
综上所述,可见“客体永恒性”是婴儿认识到世界独立于自己感知而存在的第一步。它不仅仅是“找玩具”的能力,更是记忆、推理和抽象思维等更高级认知能力的基石。这个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婴儿是如何从一个只能感知眼前世界的小生命,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理解并探索更广阔、更复杂世界的独立个体。
在对"客体永恒性"有了上述理解以后,当我们再回到《语隙间的星辰》这一文本中,作者提到美国人在争辩中这样指责对方:你的逻辑很逻辑荒谬——你根本缺乏客体永恒性!这样的言语,已经在非常义正词地严引经据典了:你连婴儿应该具备的“客体永恒性”的认知都没有了!可见对方的争辩已经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连最基本的立足点都不具备了。在论辩中,如果这样釜底抽薪,驳倒对方的立论基础,任何高谈阔论都会轰然倒塌。
而在这篇文本中,这位美国人用了“客体永恒性”理论,凸显了西方话语中体系中引用学术概念(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支撑观点的"理性至上"的交流方式。这和中国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的交流智慧有很大的不同。这样,文化碰撞就产生了。所以在文章中,这位美国人的中国同事很难理解这个“梗”背后思维和逻辑。
其实,作者用这样的“梗”是想要说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文化差异的具象化:通过这个心理学专业术语,突显中美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辩论中常使用抽象概念作为论据,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实际效果与人际和谐。
2.辩论方式的对比:美国人在激烈辩论时可能引用学术概念(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支撑观点,这种"理性至上"的交流方式,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可能被视为破坏和谐的挑衅行为。
3.认知层面的误解:作者用这个例子表明,中国同事将学术术语的引用误解为人身攻击,实际上"你缺乏物体永恒性"在哲学辩论中是对思维逻辑的批评,而非人格的否定。
4.幽默与自嘲:故意将发展心理学术语用于成人辩论,制造出文化碰撞的喜剧效果,暗示跨文化交流中概念移植可能产生的荒谬感。
总而言之,这种表述生动体现了深层次的中西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将理性追求置于人际和谐之上,而中国文化更强调"君子和而不同"的交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