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3,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该说帕尔默是诗人呢,还是吴国珍老师是诗人呢?从导言到正文,到最后的后记的开头都是诗句,教育也是诗意的。
教学方法的技巧之背后
开篇几段依旧是用作者本人的一个教学常态之一进入主题。带着感激之情进入教室,却又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适合干教师这份职业,以及对某些学生的恼怒。这一串的心理变化,正是我们一线老师经历过的或是正在经历的(回想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般):上课伊始,学生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尽管老师在台前卖力“表演”,似乎像是独角戏。要么就是发生矛盾,课堂纪律不够好的。学生上课就像冬天腌过得辣白菜,睡得睡、爬得爬、走神的走神······下课却是生龙活虎、谈笑风生。想起我班上有个孩子说过,最喜欢的课就是“下课”,很多孩子不都这样想么?
作者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很多老师上课,同时也阅读了很多教育著作,也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但是当进入新的班集体,遇到问题依旧会惊慌、力不从心。按理说,通过30年地教学方法、其较大探索,理应是一帆风顺,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困扰着作者呢?通过数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方法的摸索、问题的研究,终其原因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就如作者所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即席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地地位。”(p2)
接着作者开始拉开这本书的一个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认同与完整。虽说是假设,但是却是意义深远,并提出支持这一前提的假设的依据,部分源于倾听学生们讲述他们眼中好老师的故事。好老师千千万,综合起来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一种吧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老师是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学生联合起来的。并且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他们的学生联合起来,编织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同时,在这个复杂的联系网中,“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
最后几个自然段说到了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并各自进行分析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