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们谈论“成长”,总绕不开成绩、技能与学历这些“硬指标”,仿佛只有把这些“分数”堆得足够高,才算得上“优秀”。直到读完《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成长从来不止一种模样——那些藏在“硬指标”背后的情绪调控、共情理解、协作担当,恰恰是让我们在复杂世界里站稳脚跟、活出温度的“软实力”,也是成长被忽略的“另一种可能”。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用扎实的理论框架,打破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天生的”这一误区。书中将社会与情感能力清晰地建构为: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能力(稳定性)、协作能力(亲和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五个维度,并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证明:无论是觉察自身情绪的起伏,还是读懂他人话语里的潜台词,抑或是在团队中平衡个人与集体的需求,这些能力都能通过系统的学习与练习习得。
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一次经历:班里有位同学总因考试焦虑发挥失常,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就是心态不好”,却没人知道该如何帮他。若当时能接触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比如通过“呼吸放松法”缓解紧张,用“合理归因”替代“我肯定不行”的负面想法,或许他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原来,成长的另一种可能,是不把“情绪问题”当“性格缺陷”,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把“软肋”变成“铠甲”。
而书中对各国政策实践的梳理,更让我看到这种“成长可能”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把社会与情感学习作为解决校园问题的一种尝试。我国从1981年起就发布了多个政策文件,涉及到社会与情感能力。部分地区也开始在中小学试点“情绪管理课”,让孩子从小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这些政策切中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能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共生的“完整的人”。当政策开始为“软实力”铺路,每个孩子的成长,便多了一份“不被分数定义”的可能 。
了解了一些SEL的案例,会让我们发现在很早以前,我们已经自发地在这个领域做过尝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实则在悄悄培养孩子的“共情力”与“沟通力”。
我曾在二十多年前尝试让“值日班长”写”班长日记“。当时班上有很多调皮的学生,搅得班上鸡飞狗跳。班长是个女生,受不了这纷纷扰扰,坚决要辞职。这让那群“臭小子”更加兴奋。幸运的是我当时没有草率地同意那个女生的辞职。我和她商量,让她担任常务班长,推行值日班长。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值日班长日记,让竞选成功的值日班长每天坚持认真写日记,每天定时与全体同学交流。这些值日班长一下子干这么大的“官儿”,内心的波澜堪称风暴级别。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都知道自己现在是班长,不是只管班级的纪律,要处理班长一切事务,要做同学的表率。有的学生坦言他考试作文都没像写班长日记这样烧脑子,搜肠刮肚,反复推敲,认真誊写。第一次站在大家面前交流,紧张得语无伦次,汗流浃背。以前午休,自己大声说话没觉得怎样;现在别人交头接耳,自己就想不通,集体荣誉感哪里去了,这么点自律都做不到么?我们的第一任值日班长在竞选时嚎啕大哭,他得到了几乎全班同学的嘲笑!他成绩靠后,自制力差,和同学关系又不好。我力挺这个叫军胜的同学,相信他能干好班长,带头为他的勇敢鼓掌,让他擦干眼泪,接过班长日记。当时,我的做法引起了领导和同事的一些疑义,幸运的是我坚持了下来。虽然这十几任值日班长没能像想象那样进步巨大,我还是从他们的班长日记中感受到了另一种成长带来的欣喜和感动,一直延续至今的幸福。那个学期结束了,我们班走出了五位班长,军胜就是其中的一个。
社会与情感能力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份“看见”与“体谅”的实在能力——这正是成长最珍贵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变得更“厉害”,而是变得更“温暖”。
合上书页,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成长,是成为一个既能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的人。”《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没有教我们如何考更高的分、赚更多的钱,却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世界对话。它让我们看到,成长不必只有“内卷”一条路,当我们学会管理情绪、理解他人、承担责任,便已在通往“完整自我”的路上,走出了独一无二的可能。这种可能,无关名利,却关乎幸福;无关比较,却关乎每一个人最本真的“活法”——而这,或许就是成长最该有的模样。正如教育部2024年白皮书强调的:“SEL不仅是教育的补充,更是重构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