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文化苦旅》
初识《文化苦旅》,只当是一记散文或是随笔,茶余饭后,三五分钟,便可读完。
万没想到,一展书卷,尽是从万古横亘至今的文化流淌。
从渺渺长歌的西北高原至清浅低吟的江南水乡,从午夜梦回的冷冷细雨至荒山绝地的晚来寂寥,从渐失风骨的笔墨至无以为继的藏书,从乡间的信客至南洋的货郎……
这哪里是一趟又一趟的旅途,在这漫漫行路中款款而来的,分明是历史在风霜雨雪中永生不灭的绝唱,是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或艳丽或黯淡或悲壮的画卷。
我看见,郎朗月光下,青莲居士对月当歌,酒入豪肠,剑气纵生,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看见,急流浩荡中,郡守李冰手握长锸,以使命为学,朝朝暮暮,流泻出邈远的庇护与濡养。
我看见,岁月变迁里,侍郎范钦殚精竭虑,经年而就,天生一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间的文化传承。
无论是遗落世界的敦煌壁画,隐而不见的沙海小池,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还是笃笃而来的夜航船,乡宇间轰然倾塌的牌坊,都是从野蛮中挣脱出的文明,从苦难中熬煮出的欢乐,是失落已久的鲜活,是历史沉重的喟叹。
时间和文字在无边的旷古中纠缠厮磨,蹀躞彷徨。
而我们却早已握不住一杆承载历史笔墨,在喧腾又匆忙的生命里,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铲去废墟,也铲去了纂刻于洪荒之上的碑文。
时代几经更迭,带来的是万千崭新气象,带走的又是什么呢。
明亮的灯光下,我们也许再不见壮志未酬的惋恨,高山流水间的洒脱,也再悟不到热烈的芬芳中那经久不息的生命的重量。
书,渐渐读完,心中的悔意,也愈生愈烈。
炎黄子孙,华夏大地,是多少年的朝代兴衰,是多少文人咏不完的篇章写不完的厚实。前二十年的光阴,竟在无知中茫然度过而不自省,是为可悲。
那么多的古迹废墟,那么厚的古籍经卷,那么险的高山峻岭,那么深的小路幽径,我从未探访,甚至从未想过探访。中国文化真正的美,原来竟离我这么远。
心绪难平,恨不得从此刻起翻遍万卷书,走遍万里路,只愿细细品味一番那藏匿于时间之中的文化的韵味。
又不禁自嘲一笑,千年累计的印记,怎消我今日一时复刻。
不得不再次慨叹于余秋雨先生的博学与胸襟,又不免羡慕他借工作之余游历各地的机缘。叹服之际,已不自主在网上搜索起先生的人生事迹,却不想,满目荒唐事,吓得我险些丢下手中书。
大抵这才是真实的文人与败落的世界,人性的双面性在先生身上展露无遗。
是的,我还愿意称之为先生,人格的一面凋零总也磨灭不了其另一面的辉煌,不过是让人无端叹息,无端顿足罢了。
想起来未免残忍,堪堪竖立起来的文化楷模顷刻间便散于尘土,疯了一般神往,也疯了一般唾弃。
然而,这也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依个人为载体,你荒唐也好,清醒也罢,你满腹经纶或鄙陋粗浅,它都凛然安坐在那里,即使伤口在滴血,也于猎猎朔风中寂寞前行。
一阵烟尘,一声叹息。
义无反顾地出发罢,只要走在路上就好。
远方有多远,如果你能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