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记之一:
读书,读到古人用荷叶包食物的地方,有两处印象深刻。一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镇关西就是用荷叶包的臊子,被鲁提辖扔到他脸上,下了一阵肉雨。还有就是我喜欢的南宋末词人蒋捷的《贺新郎.兵后寓吴》“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这首词写穷困之状很到位。特别是结尾“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生动的细节中包含着无尽的酸楚。所以记得很牢。
荷叶除了包食物,还可以食用。最常见就是用来熬粥。炎炎夏日,满地流火,晃眼,来一碗青绿的荷叶粥,佐以生泡的嫩黄瓜,可令暑气顿消。江苏一带还喜欢用荷叶包火腿丁,莲子,红豆,核桃,糯米,放到蒸笼上蒸为咸鲜味糯米饭。清香软糯中有火腿丁的腊味。至于裹一只整鸡,涂上泥巴来烧叫花鸡,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感觉做法还是粗野了点。
璧山有个荷香园,每年从小青钱浮水开始,到满池雨佩风裳,到十里荷花,到秋风过后满目萧瑟,我隔几天就回去看一次。有朋友来访,也必定会带去此处。在荷花好时,他们那里饭前不上茶,就是现摘一片荷叶,洗干净了,一整张放在敞口瓶子里,用开水泡。味道倒是清幽,但我不喜欢那种泡法。那张荷叶蜷缩在瓶子里不能舒展开来,生同病相怜。
藕,是好东西。巴蜀人家喜欢用来炖排骨,炖猪蹄。藕能吸掉部分油,不似炖海带汤那样油腻,汤浅红色,略带清甜。藕因为淀粉多,炖出来很面,吃了可以抵饿,吃一碗藕后,就可以不吃米饭了。
巴蜀菜本来味道丰富,但现在,因为重庆火锅之故,似乎人们只知道麻辣一味了。既然如此,说说重庆现在流行的糊麻辣脆炒藕丁吧,这菜名字长,很唬人,就像有些头衔一长串的专家。其实它做起来很简单。就是将藕丁先用水汆一下断生,然后用炸了干辣椒节和花椒的油爆炒,加盐起锅即成。下酒,它的确是好菜,糊辣咸香,可以令口齿生津,加上藕丁里的藕汁,嚼起来比干酥酥的花生米润口。而喝酒,最容易口干了。
我祖上是江苏人,喜欢甜。祖父在时,曾把藕一端切开,灌入糯米,再将切下的部分用竹签钉回去,上蒸笼蒸。待两小时后取出凉起,切片,藕色呈淡红,藕洞中是雪白的糯米饭。用糖熬成略稠的糖水,淋在藕片上。甜糯面皆具。我家老少皆喜欢。然诸邻人品之,却摇头,说太甜。
我09年游南京,友人陪游秦淮河,秦淮河不是我读书得来的秦淮河的味道了。色彩以大红大绿为主,整体浮华而喧闹,没有一丝江南的风流蕴积。但幸好岸边有糯米藕卖,分柳而去,买了五份,一通饱啖。这个藕片的糖汁中有点点金黄色的干桂花,这种做法比祖父做的多一种味道,但也夺了藕本来的清香。但桂花的馥郁,我也非常喜欢。璧山很少能吃到,所以,离开南京那天,我抽空又去吃了个舒坦。
中国很多古地名,本来非常美,比如南京,以前叫金陵,一读到这个名字,六朝金粉气就浮现脑海。而南京,只是个政治术语。李白的“金陵子弟来相送,”感觉面前出现一群人,衣袂飘飘,风神洒脱,能感受到一种出发去壮游天下的意气风发。假如换成“南京子弟来相送”,那场面,顿时成了一群穿中山装的干部鼓着掌热烈欢送某某的场面了。所以 ,尽管莲子在我们这里叫莲米。我还是坚持叫它莲子。喜欢这个可以入诗的名字。莲子清如水。多美的双关。
还有一句诗“莲子心中苦”,莲子中心有青色的胚芽,莲子的苦味就是它产生的。吃之前要抽掉。但抽掉的胚芽可以用来泡水喝,虽然苦,却有清热降火的功效。现在的中国,正陷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狂热中,急需降火,宜服此茶。
干莲子不贵,可以在家中备一点。我不喜欢白粥,觉得白粥太简单,就像平淡的生活。傻姑给我熬粥时会加几粒。吃粥吃到莲子时,口感很好,我一般不舍得将莲子马上咬碎吃下去,喜欢用舌头和牙齿去感受莲子的形状和光滑。一碗粥,就因为有了这几颗莲子,也变得有惊喜,有期盼了。
莲子还可以煮水喝。在冬天,读书写字晚了,手脚冰冷,傻姑取十来粒干莲子,加两三颗干桂圆,一枚红枣,再放一块红糖,在炉子上煮两碗,我们趁热啜饮,说些闲话,便褪去了天地间的寒冷。
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