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硝烟散去的那场股灾
笑来老师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不懂市场,却又要去投,无异于打着个火把经过火药库而不自知的傻子。
2015年时,投身到股市的我,就是那个状况,什么都不懂,只是投身到那个轰轰烈烈的财富梦中去了。买的是概念股-高铁股,还有就是消息股,朋友推荐的。面对排山倒海的砸盘时完全不知所措。最终的结局是仓皇出逃,落败而逃。
人必须要站在以前的节点上反思才能成长。回想起那时,身边其实不少人是和我类似的遭遇。不懂什么是杠杆,也不知道风险,市场的脉搏都没摸清,就抱着盆满钵满的意淫去赚钱,结果遍体鳞伤地出来。至于是怎么被人将身家拿走的,至今也没弄明白。
早在西周,我们的祖先就有“祭韭“(用韭菜献祭)的习俗。作为祭祖用品,韭菜寓意生生不息(俗称:割了又长,长了又割)。
如果不是看到香帅的这篇文章,我也几乎将2015年我所经历的那场“股灾“给遗忘了。但也是看完她这些文章,我才有所明白。高杠杆的场内外配资,造就了A股的火热,也同样高杆杠带来的平仓导致后面一序列的流动性螺旋陷阱。这里又加上了监管部门的简单,粗暴和滞后。
2017年P2P+区块链的那个坑
深圳是金融业肆意生长的城市,或者说是金融改革的前沿。2017年初,我就接触到了貌似非常有前景和想象力的项目:做市商+P2P平台+国版交易中心(国资局)+区块链。这些概念充分点燃了众多人投机的热潮,周边很多朋友将钱一股脑的砸了进去。
故事的前半截,很好。后半截,就是韭菜接盘,甚至于早期进入者接盘,虎头蛇尾的结局了。概念好,只是故事的前端。团队的运作能力,每个阶段是否能出成果,才是关键。好的项目,从来都不需要过度包装,包装的越华丽,越有可能是骗局,或者越有可能失败。THE SIMPLE IS THE BEST。好的商业,最初都是从一点击破,然后向其它行业渗透,形成一个业态。腾讯,阿里,苹果,无不如此。
自此,看项目有了一个新的角度。
早,未必是真的早
人是有选择性遗忘的,善于将自己经历的痛苦,被伤害的事情,选择性的遗忘。特别是如果不站在过去失败的角度去反省,生命里只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种惯性。而打破这种惯性的根源就是追根溯源。
在经济学里,我们要研究事与愿违的现象,要看到事物真正的因果关系。这些思考分析能力是一点点锻炼习得的。
首先一个思考是:
早,未必是真的早。 据统计,3%的早期投资机构拿走了近90%的利润,而且这样的项目都是属于像PETER这样的投资人的。70%的早期投资机构都是亏损的。而反观这些VC如果把钱都投在像腾讯这样的二级市场,都是盈利的。这就说明早未必就是好的。机会永远都有,看你持有的时间长度,以及对价值认知的深度。
过去在投资领域也踩了不少坑。以后也不一定就能完全避免。不断学习,总结的好处在于:,做好风控,投资之前做好资产配置,一部分钱放在实体,把闲钱拿出来投资。而在所投资的领域深入学习,不盲目跟风,不做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库的人。最终时间会给出答案。
�>��t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