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我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的能力水平,都受到公司上下的广泛认可。
可内心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你就只单纯的想以这份工作过一生吗?你的能力真的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吗?
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便打开电脑,漫无目的翻找着网络上的招聘信息,似乎这份工作也好,那份职业也很有前途。当想象过这些职业能给自己带来光明前途之后,躁动的内心反而会会稍稍平静下来:我真的可以做工作之外的事吗?时间上不充裕,我真的能做出成果来吗?
常常这样想,想到整夜未眠…
有句话这样说: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了兴趣。
这句话带给我强烈的冲击力,因为,产生了共鸣。
这些年,我何止在一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每一样,都曾仔细研究过,可最后,没有一样得以成型,因为,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我习惯于总给自己找借口,并安慰着告诉自己,这样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要把事情做到尽可能完美。熟不知,机会就这样在懦弱的借口中悄悄溜走。
上学时候,我喜欢放假时买商业杂志来看,倒不是对经商有多少兴趣,只是喜欢看商界名人的传记类采访,想要“窥探”他们成功的秘密,或者再看看他们拥有资产的排行榜,脑子里会发白日梦,想象自己若拥有这些财富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每一次看过之后,都充满雄心壮志,干出一番事业来。
都说,年轻人要敢于做梦,我只做对前一半,而后一半的努力奋斗,我却做的拖泥带水,犹豫不决还挑三拣四,结果,它当然不会陪你演戏。
工作久了,身边很多人的成长像是坐了火箭,一年一变化,最后,你只能望其项背,徒叹奈何。
你会惯性的想,他(她)天赋好,脑子灵活,背景雄厚,自然可以平步青…等等,不对,他似乎根本没有背景,几年前还为了租房子问我借过钱,另有一些,没有上过高中,甚至有几个过去还经常说自己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可他们却都成功了。
之所以说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于现状,一直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做到了,不仅购车买房,更是从事着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过着梦寐以求的生活,从他们的脸上,你始终能看到满足幸福的笑容。
他们让我又想起过去看过的名人专访类的文章,我理顺这些人物生平,竟然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曾被人耻笑头脑蠢笨,甚至身体有残疾,更不要说有怎样的家庭背景,年少时上街乞讨的都大有人在。
他们相较于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生存”两个字却在不断激发着他们“仅有”的潜能,并把它发挥到极致,所达到的成就往往是超出他们自己想象的。
这使我顿悟,兴趣啊,真的是个“矫情”的词,在你还需要为“生存”挣扎的时候,如果只是需要你通过尽力做好来换取,兴趣算的了什么!
这些各领域的精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往往因为他们在乎的很少,他们不在乎冷眼和嘲笑,不在乎这件事是否艰苦或者费时费力,不在乎是否在过程中不断失败,他们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这件事一定要做成,并且,每一次,都是没有退路的“孤注一掷”。
成功者的脑子里没有成功的假设,有的都是对成功的肯定。
对他们来说,成功是既定的答案,是确定存在着的,剩下的就靠你怎么去实现它。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识还停留在是否有做这件事的“兴趣”上,这无疑是可怜又可悲的。
让兴趣来决定成败,本身就是极为错误的,着手尝试的时候总免不了受挫,看不到希望。
借着“兴趣”的借口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合适,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似乎“兴趣”这个词是天生用来否定的,成为了所有失败者的借口!而这些,还不只是临时为失败找的注脚,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时间久了,放弃,变的越发容易。
你愤愤不平,抱怨着:我明明比他(她)都要聪明的多,比她还要富有颜值,在某某方面要更有天赋…
实际上,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借口。
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注意力实际上只能集中于一点,专注于一件事,所谓的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也只是串行模式下,做完一件再转移注意力去做另一件。
这说明,不论你再天赋异禀,也只能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这给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即使先天条件差的人可能步子小一点,但他们足够专注于一件事,时间,就会不断拉大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
当你还在想,为什么还没成功的时候,再坚定些,你要笃定的认为成功一定就在那,在你还在为眼前的挫败想要放弃时,再勇敢些,因为可能下一秒,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别总做那个“及时享乐者”,别再做半途而废的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