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变化和相关问题呢?除了持续的低出生率外,还有哪些问题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其人口问题?
出生率的下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吗?在某种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工业文明近200年的历史背景下是如此。1909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用西欧的数据描述了人口从 "高死亡率、高出生率 "到 "低死亡率、低出生率 "的演变,并奠定了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的基础。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受经济因素驱动,有意识地限制生育率,以维持高标准的生活。目前,工业文明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所有受影响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开始经历人口结构转型和生育率下降。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按国民收入水平划分,高、中、低收入国家的总生育率分别为1.67、2.35和4.52。
因此,世界上那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风险,中国也不能幸免。不幸的是,许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生育政策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有效。首先,这些政策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因为许多研究表明,生育补贴和儿童津贴等经济激励措施缩短了生育间隔,但没有改变人们的理想子女数量。其次,虽然慷慨的家庭福利政策一度被认为对维持稳定的生育水平很重要,但它们也给公共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福利政策不断受到批评。
中国应该如何促进实现适度的生育水平?一个更合适的选择是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方面,中国应尽快优化生育政策,把生育权还给家庭和个人,加快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营造有利于儿童、有利于儿童、有利于家庭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尽最大努力支持有生育需求的家庭实现生育目标。另一方面,加大家庭支持力度,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同时要 在加大家庭支持力度的同时,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也要考虑到各级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量入为出,毕竟很多依赖公共财政的民生领域仍然需要增加支出。
只有坚持国家创新战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挖掘第二次 "人口红利 只有坚持国家创新战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挖掘第二次 "人口红利",才能抵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红利 "的来源正在从劳动力的数量转变为劳动力的质量,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换取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并依靠技术创新来防止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侵蚀。
挖掘第二个 "人口红利 "要从提高人力资本开始。人口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我国当前人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的主要健康指标将跻身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此外,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一半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来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是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收获第二个 "人口红利 "的重要保障。
挖掘第二个 "人口红利 "需要建立一个创新的产业结构。"十二五 "以来,在经济发展环境和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人才、产业、技术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 "决定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