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华德福教育的常见误区》在社区里挺热的,昨天也有家长转给我看了。其实所谓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件事情有多种声音也属正常。之前在儿童性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善解童贞》的胡萍,也曾经写过一系列质疑华德福教育的博文。甚至不少华德福的实践者也在圈子里进进出出,出于种种原因有的号称要博采众家之长,融蒙氏、华德福、经典、学术于一炉,也有的则觉得这些智慧老祖宗也有,应该更回归国学和经典,甚至有些从业教师也态度暧昧,倾向于吸取华德福教学实践和方法,而和人智学保持距离。
这些都是事实,重要的是我们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通过实践和学习去探究、检视、验证、完善和成长。
从家长工作的角度来看,简单的说这些表示只是出于家长对于华德福的误解,可能说服力不够强。因为这样说潜台词就是因为你不懂,所以这么说没道理了。那么事实是什么?这是一部分家长真实的当下,那么如何回应,完整的普及华德福理论知识吗?一时半会儿可能说不清楚。那么做家长嘴上不说什么,估计心理也会犯嘀咕。
其实我感觉就个案而言,这种焦虑和认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价值观的差异。也就是说她相信什么,什么有价值,什么更重要?我们认为全人的发展(情感思考意志)同等重要,这里可以明显看到这位家长对于读写,阅读,外语,科学等等方面认知的(物质主义方面)十分焦虑。以至于她现在就想要,而且要达到她所期待的水平。所以她并不是不明白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不是不明白教学和儿童发展的次第,而是她认为这一块被低估和忽视了,所以我觉得首先是价值观的不同。如果她不认同“软实力(内在和品行,韧性和学习方法)”和“硬实力”同等重要,也不相信看不见的东西,不相信未来(例如如何证明中国的华德福毕业生就能上大学,不必别人差)。那么沟通的基础就削弱了。
(2)对于华德福理念和实践方面的理解,应该放在一个更广泛和更长期的角度去看。作为老师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很多孩子的状态,更能够理解不同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从现实结果上看到内在觉醒与外在点亮的合理性和现实效果。但很多家长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有些家长很难从长期、动态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只是从横向的水平对比中收获了焦虑。所以他们刻意的把通过意志的学习或注重感受的学习贬低化,认为这并不是思考发展的铺垫和前声,从而强化了“华德福重艺术不重学术”的污名化。
(3)这也和目前我们华德福教育实践的现实水平相关。在儿童发展、教学品质和父母工作上,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此外来自教师的理解偏差、不确定、实践不到位。从而造成家长不理解,不认同,也看不到孩子状态、教学课业的特点和核心差异化在哪里,从而倒向焦虑和怀疑。
所以在父母工作,开放和展示,以及教学品质方面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或许无需争论,只是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给家长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和思考。今天我看了五年级孩子的演出,很感动也很有感触,看到了一些孩子呈现出了与之前不同的样子,在舞台上让人耳目一新,在绽放,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和对未来的祝福。
另外,被我真心钦佩和尊敬的很多华德福督导老师(例如Christof Wiechert,Ben Cherry, KO, Adola, Philips Beaven等等),他们对于这个教育的理解深度和推崇,也是一种实证。很多公立教育出来的佼佼者,能感受到智慧的师长,很少会去赞美当下的主流教育,而更多的是反思和批判。Christof曾说过一个故事:
之前荷兰做了一个研究:什么是最好的学校?可以想象,华德福学校会说自己是最好的,蒙特梭利学校会说自己是最好的,反正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有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采访了5000位老师,问两个问题:1.你在哪个学校教书?2.你的孩子在哪里上学?只有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学校,于是你就了解了这个问题。在德国,大家都知道,公立学校老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而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作为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比例要高得多。
我觉得国内的情况(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比例相当高)也类似。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教育价值观或许无需评价。但真正的全人教育是什么,能将孩子护送到那里?事实胜于雄辩,诸君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