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为了领受某一门知识,而是为了验证自己思考的结果;也许有一天,学生随时随地拿起手机、iPad,打开视频应用,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这一天并不遥远
网络时代,知识如何获取?
没有人会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信息信息的化时代。互联网让信息变得日益公开化,而移动终端、无线技术的发展,又让信息的检索变得如此的便捷。
在这样一个时代,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个难题,也不是少数坐在课堂里的人才能享受的专利。
如今,任何一台可以接入Internet的终端,都可以方便地登入百度或者谷歌,用不到5秒的时间,获取你之前听都没听说过的问题的答案。
“茴字的五种写法”这样的问题,已不可能成为炫耀的资本。网络信息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便捷而平等。
如果说信息或者知识的获取变得日益方便,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那么,传授知识这一教学环节也就变得多样化了。
也许未来的老师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来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
- 用手机录制并剪辑一段视频,放在youtube上;
- 用iBook制作一本电子书,让学生自由下载;
- 在微信新建一个群组,把知识要点做成段子,在学生放学路上群发出去;
还不止这么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会存在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或者说课堂,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业么?
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知识的传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根据学生的意愿,在任意碎片时间,通过互联网完成,那么宝贵的课堂时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以往,我们所认知的课堂严格说来,是“一言堂”。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着做笔记。但是这种课堂形式所传授的内容,如前所说,已经可以通过其它碎片时间来完成了。
当新技术给我们更多的自由,那我们有必要让课堂回归其真正的本质。
本质一:解惑
中国语句古语,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信息和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不仅是学生,每个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第一反映就是“疑惑”。尽管学生得到的是经过老师筛选后的信息,但仍不免出现各种疑惑。而疑惑,是自己所无法解决的。
这时候,老师与课堂就发挥了他的优势。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提出他的疑惑和思考。而老师则通过倾听给予引导和解答。这是一个讨论和引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更是一段思考的历程,是一种面对信息、面对知识如何探究、筛选与整合的技能。而这种技能,除非面对面的沟通和现场的讨论,通过自学是无法获得的。
本质二: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中国的另一句古话。
实践,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学习应该不仅仅止步于“我知道了”,而是“我能做到”。而通过看书、看视频、看别人做等等手段获取的知识,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实践,那终究只是虚幻的学习。
因此,当学生们在课外了解并记住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点之后,课堂应该提供给他们的是一个可以上手实操的平台,是一个有专业人员(老师)现场指导的实践地点,更是一个通过实践学习团队协作、增强团队意识的时间。
老师的角色转变
如果互联网真的可以模糊知识获取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果课堂真的可以更加自由,更加接近教学的本质,那么,老师的角色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他不再是立在讲台上的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答案的引路者。
他不再是手拿考卷威严的评判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动手实践的、经验丰富的团队成员。
他不再是正确与标准的代名词,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伙伴。
也许,这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