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听魏书生老师演讲,记住一句话——人是广阔的世界。此后常拿出来思忖,深意未明,倒每每购书读书似乎自然而然地将这句话写于扉页,以表郑重其事。
朱永新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深以为然。照此,如果说,阅读激活了拓宽了也丰富了“人”这个广阔的世界,那么教育便是这世界领域之太阳、月亮、海洋、蓝天、大地,是独立之下的照耀与托依。
“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而拜读虽未明深意,却自然而然地“许身一何愚”。①从家庭教育说起。(《家长教育学,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2~3页》)
一、【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
前不久,朋友圈里被“教育的最大的悲哀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教子。”刷屏。
“读书”二字成了磨破教师和家长嘴皮子的头号热词
统编教材推广之后,教师阅读在专家名师的带领下,在备课实践刚需中,渐渐恢复了些活力。家长买书之热情高涨,而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仍是一桩需要不懈努力的大工程。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家长必须要为孩子设立图书角,并不断的丰富藏书种类,介于教师教育中两套大纲的理论实践,第二套大纲是学生理解第一套大纲(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的根基,而第二套大纲主要组成部分便是图书。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警告家长们应停止对分数的狂热追求,而多让孩子读书,亲近自然,乐于劳动,学会思考等。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如果你想让孩子更聪明,最好的智育办法是阅读,理想的状况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让书如阳光般照耀孩子成长的小心灵,给它光明,给他温情,给它坚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7岁以前就学会阅读的孩子能练出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他对词和句子成分的视觉和思维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孩子不被词所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这个时间思考和理解读出声的那些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114页)
如果你想要孩子,获得智力上的发展,切实地想要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获得实质上的进步。请先遏制住急功近利在各种辅导班间兜兜转转的浮躁吧。“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574页)也正如,我国古代学者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如果你想要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请坚持陪他阅读。“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未来。读书不会使人精神空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去215页)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明明已有了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反而会觉得越学越难?
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来回答,大概是读得不够。
如同大树,有发达的根系作为蓬勃生命力的触手。“阅读是孩子借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小窗子。”窗子的敞开,要有力量的推动,“要在包罗儿童积极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语言上做细致的工作,这些方面包括:劳动、游戏、接触大自然、音乐和创作。没有产生美的创造性劳动,没有童话和幻想、游戏和音乐,就不能想像阅读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⑤(《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266页)
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要时刻不忘孩子作为一个未来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德智体美劳,塑造幸福人。】
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观察思考那些不经意的自然现象中有哪些联系;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要亲近哪些音乐、美术、历史、人文等艺术作品;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
“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个人幸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幸福,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27页)皮亚杰把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的变量”,苏霍姆林斯基亦是不断的教导我们要相信儿童的可教育性,呵护儿童的个性向好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创造性,若在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的尊严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那么,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的关注是前所未有,且意义非凡的。他要求儿童在自家宅院里种植花卉,并将芬芳的花朵献给亲爱的长辈,他与家长沟通,每个家庭选定特殊的日子,栽种果树,并将甜美的果实送到亲爱的长辈面前。
赋予劳动以长远而美好的意义,“驱使孩子进行体力劳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就是这种劳动的重大意义和手脑的结合越重大,做这种最平凡的工作的兴趣就越强烈。”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458页)
“几十年的学校工作使我确信,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⑧(《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633页)如此一来,经济发展较好的今天,家庭教育更应高度关注劳动的必要性。
要明确的是,这一切都与功利性毫无瓜葛。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我们不要急于过早地让孩子去参与有报酬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453页)如此说来,现代家庭中,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及一度流行父母给孩子钱让其做家务,美其名曰“锻炼理财”的做法,不可取。
各方面的成长发展都必须以健康为力量的源泉,除了美德的教养,苏霍姆林斯基还提醒家长们必须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作息时间,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营养,并倡导家长教会孩子学会“积极的休息”。所谓“积极的休息”,就是以各项活动交替进行,合乎孩子的成长规律。他说:“我建议高年级学生下象棋和阅读文艺书籍,以此作为休息。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中聚精会神地下象棋,是振奋神经系统和训练思维的极好手段。”⑩(《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2页)此外,家长苏霍姆林斯基特别细致地提出孩子们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应干净清洁,空气清新。
总之,为了孩子们的健康,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对照经济发展较好今天,孩子们普遍缺乏锻炼而所食垃圾食品居多的现在而言,更具有深切的意味。
三、【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央视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的最新一期,主人公是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前来寻找离家出走七年,现已37岁的儿子。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自小被姐姐保护被父母呵护的他,“特别省事儿”(老父亲的讲述中反复强调着)大学毕业又乖乖听娘的话放弃要在大城市发展的梦想回到小县城。为买房全家东拼西凑,花光老底儿,他每月工资亦是乖乖如数交给老母亲,所能自由支配的只有每日5元的午饭钱。
终于,在换了二十多份工作,遭遇家人“不争气”的指责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
主持人李七月多次与这个已入中年的男人沟通,他始终不愿到达节目现场。“家,使我不能思考。”视频里的他,声泪俱下,并讲述了他在大学以及在工作中无法与人交流的窘迫与孤独。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不应当使他感到自己是听任命运摆布的一粒无能无力的尘埃。无论何时都要努力不让学生的意志受到压制。意志,形象地说,这是承载人的尊严感之大船的深水。性格执拗和不肯听话,要比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好一千倍。”⑪(《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705页)
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应关注孩子做为人的尊严。要明确的是,近年来,部分家长常谈的“自由教育”“快乐教育”,并非与此故事中的教育观念相对,所谓“快乐”“自由”,我认为应当在精神世界里给予孩子思想意志上的引领,拥抱人格进阶的自由,体味个人价值体现的快乐,而绝不是放任自流。
“我不能让他在外面(大城市)工作,外面太危险了,天黑下班路上,遇到什么事怎么办?”节目中老妈妈回忆起儿子的成长经历,这样讲述自己当初的想法。
买房,每天只给5元生活费存钱娶媳妇儿等等,这一系列想法,做法,也许正出自于“保护”,可如此“保护”恰恰是伤害孩子的致命武器。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父母们给予孩子睿智的爱,这爱是建立在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独立的人格需求之上,建立在家庭教育观念不可动摇的一致性之中,建立在教育智慧和原则的柔和而坚定的浸润里。
“老师,我们家孩子受委屈了,你怎么不管。”一个周六,小锦妈妈的电话里的戾气极重,“有人餐厅角落里打我儿子,他说你看见了,你看见了却管都没管。”
我努力搜寻着相关细节,脑海里画面没有一幅对得上锦妈的描述。
周一,小男孩站在我面前:“老师,我没被欺负。是我妈,我每周回家,她都要我说谁欺负我了,老师管没管。我.....我……不知道交代什么……只好把上周四小宇咱仨一块儿上楼梯,他碰了我一下,我看你在没好还手的事儿告诉她了。”
“小宇是故意的吗?”
“应该不是。”他低下了头。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本书叫《要相信孩子》,直译即是:要相信人。相信孩子的本质是教育者要无比坚定地相信教育的力量不断巩固和发展孩子身上的美好的东西,从而实现塑造人的伟大事业。
这伟大事业的甲方乙方——家庭与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提醒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⑫(《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111页)近些年,家校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张,这紧张的根本其实质是家庭与学校的关于教育缺乏深入沟通而没有达成一致信念更缺乏共同行动的方针,孩子成了二者之间的“间谍”,更成了牺牲品。他们普遍认为无论面对哪一方凡事只要应付得过去就可以,在校期间老师要求严格尚可完成作业,只要周末回家,凡学习任务必定偷工减料或者压根儿不做。
因而,为了预防5+2=0,校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获得家庭方的支持和信任。
而每对父母必须要具备教育学素养“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683页),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之于现在而言仍具有前瞻性思考的建议:“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对一切人都有用的学科。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⑭(《家长教育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可见,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要学会教育自己的子女,也要教会子女如何去做父母。抛却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里对父母行为处事方式的模仿,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然而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丈夫或妻子,成为父亲或母亲。”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717页)
“应该从孩子小时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⑯(《家长教育学》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第1页)
“我们主要的、正在进行的工作——这就是从学校课桌的后面着手培养未来的家庭和教育者。”⑰(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善良由善良来培养,邪恶衍生的只能是邪恶。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启迪我第一次真正思考如何尊重孩子,做合格的母亲。在塑造人——艰苦的劳动中蕴涵着无限幸福的精妙艺术中,愿追随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之父,走向明媚与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