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处在淮河与濠河的交汇点上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临淮关,曾被誉为“小南京”,安徽省的重要历史名镇,值得一去感知历史文化的馈赠。
晨光初破,淮水如练,临淮关古镇在氤氲水汽中缓缓苏醒。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蜿蜒于明清徽派建筑之间。拾级而上,登临千年古关,但见舟楫穿梭,橹声欸乃,恍若历史长河在此处打了个漩,将六百载风云尽收一湾碧水。
如今,临淮关镇,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地处凤阳县东北,东与板桥镇交界,南、西与府城镇接壤,北濒淮河,镇人民政府距凤阳县城4千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凤阳县第二区称自卫区、第三区,此后称临淮镇。1949年,建临淮市。1950年,撤市建区。1952年,区改市。1954年,设临淮镇。2007年,改名临淮关镇。2025年5月23日,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临淮关镇的名字,由来已久。在清朝末年,在此设关收税及巡检,开始称临淮关,现在的政区因此而得名。”著名新闻人、中华风情录负责人、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这座古镇在清代被誉为“小南京”,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变迁,如今依然是安徽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彰显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了解,自尧舜时期起,临淮关就是涂山氏国所在地,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历代王朝在此建州设府,立郡置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我们今天经常听说濠州,其实,古城濠州,是古地名,治所就在临淮镇,或称临淮关,临淮,也称濠梁。濠州始建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因濠水得名。大业初改为钟离郡,唐代复称濠州,辖境包括今天的安徽蚌埠、凤阳、定远、明光等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濠州改为凤阳府,府治迁至今凤阳县城。
临淮关,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朱元璋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创建大明王朝的辉煌征程。清末民国初期,临淮关更是发展成为周边数百里的经济、文化、交通枢纽,船舶穿梭,商铺络绎不绝。
据考证,这里诞生过一位在唐诗三百首中仅留下一首情诗的美女薛媛,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位剃度的汉族僧人“朱士行”(法号八戒),他们都在此留下了靓影足音,欣赏过临淮关的万千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筑城设关,对家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临淮关,淮水汤汤,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
“在此需要说一位重要人物,明朝开国功臣、中华抗倭第一将领、信国公汤和,1326年出生于濠州钟离东乡的东湖里,就是现在的凤阳县临淮关镇汤府自然庄。后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抗倭第一名将。”著名新闻人、中华风情录负责人、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汤和是朱元璋的参军介绍人,临淮关是朱元璋的参军地,也是后来他与大脚皇后马秀英的成婚地。
可以想见,汤和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关系,那可不一般。少年时期的汤和与朱重八(朱元璋小时候的名字)、徐达、周德兴一起玩耍并结为异姓兄弟。兄弟几人经常在一起舞刀弄枪练习拳脚,汤和与朱元璋一起创立了洪拳,在黄淮一带广为流传,六百年后的临淮关依然有人在习练洪拳,发扬传承。

临淮关属于历史,临淮关映照历史。在关墙斑驳处,依稀可辨太平军与清军鏖战的弹痕;码头石阶上,仿佛回响着抗日志士誓师渡河的呐喊。这座用青砖与热血砌成的古镇,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守护与抗争的往事,让人在淮风拂面时,依然能感受到历史脉搏的沉重跳动。
临淮关,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代的淮河,船只往来穿梭,繁忙而有序。临淮关东大街渡口,古时的盐道关隘,每日的船只络绎不绝,皆需在此停靠交税。此地还汇聚了诸多名胜,诸如南华楼、广教寺、古桥、古码头与古城,更有被誉为凤阳八景中的三景:濠梁观鱼、钓台春涨、浮桥烟锁。
昔日的临淮关老街有古盐道的关隘,古桥、古码头、古城为老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今天,临淮关老街还留有濠水入淮处的广运桥遗址和至今仍在使用的淮宁桥。著名新闻人、中华风情录负责人、久居北京的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东大街的古民宅历史悠久,见证了古镇的沧桑。东大街的汉白玉石头,经过千年的踩踏,已然光滑如镜,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上面曾走过骑士的马靴,富人的屐履,引车卖浆者的布鞋,庄稼汉的草鞋以及丫鬟小姐的三寸金莲。
镇中民居栉比,飞檐翘角勾勒出天际的韵律。老艺人坐在门墩上制作淮派剪纸,红纸翻飞间,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的故事便跃然眼前。偶有泗州戏韵从深巷飘来,婉转唱腔伴着淮水涛声,唱尽了农耕文明的悲欢离合。
临淮关的味道,是浸着水汽的鲜香。清晨的茶楼里,一碗刚出锅的油茶蒸腾着热气,芝麻、花生、面筋在浓稠汤汁中交织出醇厚滋味。"淮上三鲜"更是不可不尝——白鱼、银鱼、毛刀鱼经渔家古法烹制,鲜嫩得能在舌尖化开。最妙的是临淮鲥鱼,清蒸后淋上酱汁,肉质细腻如豆腐,却比豆腐多了一份淮水的甘洌清甜。

①凤阳酿豆腐
采用嫩豆腐包裹猪肉末与虾仁,经油炸后淋糖醋芡汁,色泽奶黄、外酥内嫩,酸甜口感层次丰富。
②梅市咸水鹅
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肉质鲜美醇厚,肥而不腻,是当地传统名菜。
③梅河梅鱼
梅雨时节捕捞的特色鱼类,清蒸、红烧或油炸皆宜,鱼肉鲜嫩多汁。
若得闲,泛舟淮上,可见两岸古柳垂丝,渔人撒网如舞。夕阳西下时,余晖将古镇染作橙黄,此时,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看炊烟袅袅升起,听暮鼓声声传来,竟不知今夕何夕。临淮关的美,不在喧嚣的景致,而在这种融入日常的、活着的古镇韵味。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临淮关镇正在崭露头角,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逐渐改善。或许正是这样的变化,才导致了老旧古镇的加速衰退。
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如今成为了濒临消失的千年古镇,或许,人们能够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机?
临淮关,就像一册被淮水浸润的线装书,书页间流淌着千年文脉。它在不言不语中,却让每个驻足者都能在青砖黛瓦间读出岁月时光的密语,在寻常烟火中品尝出文明的滋味。哇塞!好一处水韵古关,它以沉默而坚韧的存在,成为了中华版图上又一枚深刻的文化烙印。【文/上官皖,羊石公 中华风情录之文化艺术传播 《当代名流》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