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大浪潮刚过,喜马拉雅FM掀起的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的浪潮便与我们不期而遇。当日,喜马拉雅FM的销售额达1.96亿,《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销售额超过1200万位列榜首。知识服务市场中另外一家巨头——得到,此时安静地筹备着2018年跨年演讲,其平台上《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总人数悄无声息得来到21万,单品销售额达到惊人的4300万。一年多来,知识付费市场打得热火朝天,一时间知识变现不再是梦想。笔者从去年开始观察此市场,产生了很多想法。本文希望通过对知识服务系统诞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典型产品的介绍,提出“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的概念并绘制系统结构图,在此基础上将该系统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对比,从而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知识服务系统诞生原因及典型产品介绍
知识付费浪潮下的知识服务系统,既是技术进步推动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家们抓住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中产阶级的时代焦虑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的转变,从而创造性构建的结果。
从技术发展的背景看,2010年6月8日,乔布斯发布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4,从此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我们的生活在短短的几年中被智能手机彻底改变,智能手机近乎成为每一个人的外接器官变得不可分离。与此同时,以微信为代表的超级社交应用将我们每个独立的人,用移动互联网编织的大网连接起来,这为知识服务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现有高等教育模式的内在矛盾看,学生想学的和老师在教的存有矛盾,传统的高等教育通过标准的流水线高效率生产高素质人口,但社会的多元化又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短缺的教育资源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为知识服务系统的诞生提供了市场的需求。从中产阶级的时代焦虑看,我们这代人不但要面临激烈的人与人竞争,还要面临同人工智能的竞争,唯有利用知识实现自我赋能方可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在新时代中存活下去,这为知识服务系统的诞生带来了相应的痛点。从我们生活消费习惯的转变看,时间碎片化成为常态,互联网原住民越来越接受碎片化知识。同时,消费升级使人们变得愿意付费去购买无广告的优质知识资源,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我们动动手指便可实现网上付费,这为知识服务系统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上述的各种趋势在企业家看来就是潜在的巨大商机,因此以罗振宇(得到创始人)、余建军(喜马拉雅FM创始人)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商们抓住用户痛点,迅速组建团队,前占先机,通过构建知识服务平台进入该市场,进一步掀起了知识付费的浪潮。
这些先知先动的创业者们打造的知识服务平台产品中,发展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得到、喜马拉雅FM、一块听听、千聊等。得到和喜马拉雅FM是独立的手机应用,而一块听听和千聊是依托微信公众号构建的平台。这些平台以“得到”为例,体现着不同以往平台的特点。传统的平台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将供需双方聚集在平台上,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提出了S2B的新的平台模式。“S是Supply的意思,指的是供给平台化,B是Business的意思,指的是各种各样小的创业者。S2B的模式下,S为B提供一种赋能的关系。S是通过提供各式各样的支持,让B要做的事情尽可能简化,可以享用平台提供的很多公共服务,但同时又让B发挥它最有价值的服务客户的能力。”(曾鸣,《智能商业20讲》)。得到就是这样的S2B平台,得到最盈利的板块是得到专栏,开篇提到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就是31个专栏中的一个,得到专栏通过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大牛为用户开设持续一年学习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图文版和音频版,音频版每天十分钟左右。这些大牛不需要自己吸引用户,也不需要进行内容的排版、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及音频的转录。得到平台会招募专业的营销人员进行营销、专业的编辑人员进行排版、专业的画师制作思维导图、专业的播音人员进行音频转录。每一位大牛只需要像一个个小B,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公共服务来简化工作内容,将自身工作聚焦在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服务即可。这类知识服务S2B平台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优质资源的获取问题。他们抓住过去普通大众接触大牛名师成本过高的痛点,利用互联网的规模优势,使普通用户只需付出少量成本(例如得到专栏价格为每年199元)便可获取实时优质的知识资源。
优质资源获取后,个人的学习效果如何,知识服务S2B平台是不负责的。针对付费用户订阅内容打开率偏低的现象,前一段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知识付费是否是伪命题”的大讨论。有人忙着吵,就有人埋头想办法解决问题,一部分创业者为了解决个人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利用微信群等社交软件,构建学习型社群,从新的角度切入知识付费的市场。这些学习型社群的构建者,通过机制设计将拥有共同学习兴趣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使他们相互监督、相互激励,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类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江南词器厂、知识星球、007写作社群等。下面以007写作社群为例做一个简要介绍。007写作社群是聚焦于培养写作能力的线上社群,希望通过坚持小而美的迭代,连续写作七年实现个人能力的跃迁。成员入会需要缴纳会费,入会后会被分到70人左右的班级中。每周每位成员需要完成至少一篇文章的写作,并发表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或简书账号上。成员于每月的7/14/21/28号下午五点到八点,在班级微信群中提交个人作业且点评紧邻其后提交的那篇文章。每周晚提交、不点评的成员需要发惩罚红包,连续两周不交作业会被踢出社群。他们内部互相称呼战友,对外称呼007er,以构建成员归属感。这就是典型的学习型社群。早在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Etienne Wenger便提出了实践社团(Community of Practice)的概念,“这种实践社团就是基于共同的兴趣之类的明确领域,成员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构建起一种相互影响共同学习的关系,同时通过实践来分享经验、看法、资料的社群。”学习型社群只是实践社团的线上版本,并无实质上的创新,但是其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大大提升了知识所能服务的规模,比如过去一节课最多百人同上,现在则可以实现上万人同上。同时它也突破了地域限制,过去实践社团的成员必须在同一单位或城市,但现在纵使相隔千里纵使散落天涯,依然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形成实践社团,进而实现沟通交流、鼓励互助、共同进步。
二、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的定义及系统结构图
通过第一部分对知识服务系统诞生原因的分析和典型产品的介绍,我们可以给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是一种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技术基础,由知识服务平台和学习型社群共同组成的知识传播系统。”
在知识服务平台中,平台运营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为有能力分享各类知识的知识提供者提供传播知识及知识变现的机会,使得知识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在知识服务平台上购买优质知识资源,其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服务商、知识提供者、知识平台、知识消费者。在学习型社群中,社群运营者利用社交网络应用,通过机制设计,为有共同兴趣或学习任务的知识消费者们搭建学习型社群,从而实现分享学习感悟、记录学习进度、激励持续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核心要素包括社群运营商、知识消费者。
下面是根据定义绘制的系统结构图:
对于系统结构图,从外往里看。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分别为知识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学习型社群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我们看到该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社会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该系统也会对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往里看,整个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知识服务平台与学习型社群。整个知识服务平台,由不同知识服务商搭建的不同知识服务平台组成,知识提供者通过知识服务平台与知识消费者进行知识与金钱的交换;整个学习型社群也由不同社群运营商构建的不同学习型社群组成,拥有共同兴趣或学习任务的知识消费者在社群运营商的管理与服务下聚集在一起。
三、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对比
通过第二部分对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的定义和系统结构图的介绍,我们在该部分将会把互联网知识服务(在后边会用新系统代替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得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点,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之处在于传统高校就是知识服务S2B平台,高校内的班级就是学习型社群。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校就是知识服务S2B平台,教师就是知识提供者,学生就是知识消费者。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通过负责录取学生、保障学生食宿条件以及为学生提供上课的硬件条件等为教师赋能,使得教师不用因招生、找教室等繁琐问题耗费精力,只要专心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即可。班级就是学习型社群,班委成员就是社群运营商,班级成员就是知识消费者。班级内的成员为了共同的任务——读完大学,而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中通过分享经验、共同参加活动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监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发现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本文着重分析的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有着组织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新系统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区别点。第一,新系统的供需分配是用脚投票的。在传统大学中,学生需要上的课大部分是无法自主选择的,你的专业决定了你上的课,对于你不想学的课,你是无法拒绝的,除非你选择挂科。但是在新系统中,你愿意学哪门课便付费购买哪门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适合或不喜欢,用脚投票直接弃学即可,没有强制要求。第二,新服务系统打破了时空限制。在传统模式中,你只能在就读的大学学习上课,你在空间上是受限制的。你在课堂上如果不听,课后只能自学,教师是不会为你重复讲的,你在时间上是受限制的。但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你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且可以重复学习。即便你不是在北大读书,你依然可以随时享受到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带来的有关经济学的知识服务。第三,新系统是兴趣导向型。传统班级中,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共同的任务比如为了毕业,这是任务导向型。但在新系统中,你可以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社群加入比如你对写作感兴趣选择加入007写作社群即可。
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么?暂时来看是不可能的,二者现阶段属于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强制性与排他性。强制性体现在你的专业决定了你需要上的课,为了毕业你没有选择的空间。现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强制性,大家都可以自由选择,那么高数还有多少人学习。进一步而言,如果大家都不去学习艰深的知识,肆意任性选择只会导致诸多学问失传,这对人类带说将会是场灾难。排他性体现在大学四年就是给学生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于干别的事情。这段完整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系统性学习,如果缺乏这种完整的系统性学习,人类文明的传递要靠碎片化的学习进行下去是不现实的。因此,知识付费浪潮下诞生的互联网知识服务系统为我们在主业之余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机制,但是这只能暂时充当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况且其两个子系统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并不存在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