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以59岁的高龄被贬惠州的苏东坡,用他那世人难及的达观和对生活的的热爱,以及自身高蹈的精神追求把艰辛困苦酿成了欢歌,给惠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本期分享让我们通过《食荔枝二首》其二来了解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从“传闻至此回”的大庾岭,走过韶关、潮州和伶仃洋,本期我广东的分享也来到了尾声。但若是仔细回顾一下,会发现我虽然已经做了四期分享,但选择的似乎都不是广东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城市,甚至连广东的省会,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广州都没专门介绍过。在这关于广东的最后一期分享中,我先来把关于广州的介绍补上,再进入我这次要着重分享的另一个不那么出名的广东城市和本期主题诗。在对广州有了“诗词游中国”这个维度的了解后,可能大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舍此取彼了。
相信通过之前三期发现,大家对广东在古代是和现代令人向往的繁华富庶之地截然不同的蛮荒瘴疠之地这一点已经印象颇深了。但整体上的蛮荒落后不代表广东地区在古代没有相对繁华的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显然就是广州。
在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的那一期分享中我讲到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滥杀无辜,被顽强反抗的当地人杀死,秦始皇继命任嚣为主将,四年后完成平定岭南大业,并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现在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就属南海郡,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在现在的广州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郭,称为“任嚣城”,这就是最早的广州市。秦末天下大乱,龙川县令赵佗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武力攻并桂林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定都也是番禺城,这个番禺城就是任嚣城,也即现在的广州市。之后历朝历代,虽然广东地区的建置屡有变化,但广州一直是广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三国时期广州属于吴国,当时还叫交州,后来孙权把交州一拆为二,合浦以西为交州,合浦以东为广州,“广州”作为一个地名从此开始出现。唐朝末期刘岩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国,改广州为兴王府。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便一直沿用这个名称了。
由秦汉起至明清2000多年间,广州还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朝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就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惟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时至今日,广州作为中国四大超一线城市之一,其地位更是为全世界所公认。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讲到了广东三大文化中的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广州则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所谓的“广府”指的就是广州府,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本地居民以讲广州话即粤语的代表方言为主。在张九龄《望月怀远》那一期分享中我曾讲到,唐宋时期,梅关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其中大量迁徙到珠三角地区的就逐渐形成广府人和广府文化。
对于广州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核心城市,我其实颇为诧异竟然没有一首较为出名的古诗词与它相关。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兴盛的朝代无疑是唐宋,而在唐宋时期广州本地的文化还很落后,而来到广东的著名文人都是遭遇贬谪的人。既然把他们贬谪岭南是最重的处罚,自然是越落后蛮荒越好,所以自然不会让他们去广州这样的首府地区,比如宋之问的贬所是泷州,韩愈的贬所是潮州,而我本期要聚焦的“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的大诗人苏东坡,则曾经被贬到广东的另一个城市——惠州。
惠州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都”、“粤东门户”之美称,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辐射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位列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的辖境和广州毗邻,在广州的东边,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因此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是客家人、潮汕人和广府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
“岭东名郡,曰潮曰惠。一以唐之退之,一以宋之子瞻,两地之人颉颃焉,以为光荣。”如果说要给惠州找一位代言人,那无疑便是苏东坡。应该说,惠州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第一要归功的便是苏东坡。苏东坡之于惠州,一如柳宗元之于柳州,韩愈之于潮州,他们对于贬居地的人文发展功德无量,后世文人学者无不引他们为重。惠州和苏东坡有关的景点就有二十几处,他被贬期间曾居住过的合江楼、嘉佑寺和白鹤峰的故居,他的红颜知己侍妾朝云不幸染上疫病逝于惠州后留下的朝云墓、六如亭,他写诗填词吟咏过的惠州西湖,他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疏浚西湖修建的惠州“苏堤”和苏堤上同样是由他捐钱修筑的东新桥和西新桥,他饮过水的东坡井,他钓过鱼摆过宴席的钓鱼矶,还有后人为纪念他而修设的东坡亭、东坡祠、丰湖书庄,还有因他的诗而无人不晓的罗浮山,无一不是现在惠州最受人关注的景点。在惠州的大街小巷,你也很容易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酒家”或“东坡酒”、“东坡扣肉”。 他离开惠州后,历代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凡游览惠州西湖、题诗作赋的,也几乎无不涉及苏东坡。就象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一样,东坡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清代惠州诗人江逢辰也不无骄傲地留下了“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
苏东坡被贬惠州是在北宋绍圣元年。这一年,代宋哲宗临朝听政的高太皇太后去世,久受压抑的宋哲宗亲政,马上启用以章惇为首的新党,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苏东坡“独以名太高”,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以他起草诏书时讥讪先帝之罪为借口远贬岭外。宋不杀大臣,以贬谪岭外为最重的惩罚,在苏东坡被贬之前七十年,从未有人被贬过岭,而宋哲宗和章惇不独让苏东坡第一个领受了这一几乎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重罚,而且在苏东坡赴岭南的路上还三改谪命,把他的贬所一改再改,官阶也一降再降,最终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于是,已经59岁高龄的苏东坡万里跋涉,来到了惠州这个“蛮貊之邦,瘴疠之地”。
经过近半年的长途跋涉,当年十月二日,苏东坡到达惠州。令他高兴的是,他发现这里并非是想象中可怕的瘴疠之地,虽然尚未开发,还是化外偏鄙之地,却是个山明水秀,风景绝佳,处处瓜果飘香,而且民风淳朴的地方。这里偏远落后,入境的外乡人很少,忽然来了苏东坡这样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不由得整个社会轰动起来。所以,苏轼随便到哪里走动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对他都很礼貌,一点没有异乡人隔阂的感觉。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写到:“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半年后在给友人陈季常的信里又说:“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貊之邦行矣。’岂欺我哉!”
不过因为在谪居惠州期间,苏东坡是个只有虚职并无权位“不得签书公事”的闲人,所以实际上初到惠州时,他只能相继寓居合江楼和嘉佑寺,生活还是比较困顿的,心绪也曾颇为低落,感叹“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但他本就生性乐观豁达,复感受到惠州官民父老的厚待,很快就振作起来,又自知北归无望,于是在白鹤峰下筑居以作终老之所,希冀“以彼无限景,寓此有限年”,终老惠州。同时苏东坡又是个热爱生活,充满了济世惠民热情的人,所以虽然无职无权,经济上也不宽裕,他仍是热心地尽己所能,做了不少有利于惠州老百姓的事情。他捐犀带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协助希固和尚建筑西新桥以利交通;他教农民制造捣谷、舂米用的水碓和插秧用的秧马,以减轻农民笨重的劳动;他见当地缺医少药,许多百姓因此病死,就设法施医散药,救死扶伤;他与惠州太守商议筹募经费掩埋野外的无名枯骨;他体恤百姓划船、涉水横穿西湖之苦,捐资修建了又一座西湖苏堤。当然,在惠州期间他也少不了作诗填词写文章。据统计,在寓居惠州的两年零七个月里,苏东坡共创作诗词文章多达五百六十七篇,其中最家喻户晓的无疑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诗《食荔枝二首》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的“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座,风景秀丽,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著称,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是古人修仙的十大洞天秘境之一,东晋著名的道教炼丹大师葛洪晚年就隐居罗浮山修道炼丹。东坡先生此诗一出,罗浮山就更名满天下。“卢橘”是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但在东坡此诗中指的是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次第”意思是一个接一个地;“啖”意思是吃。了解了这几个词的意思后,这首诗就基本上明白如话了,几乎不用讲解,就能明白它体现的是苏东坡纯纯的吃货本色:罗浮山下四时如春,枇杷和黄梅一个接一个地新鲜下树。如果能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是不会拒绝长久地做个岭南人的。
在苏轼众多精彩的诗词作品中,这首诗在艺术成就上并不能算是很突出的,但这首诗却如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主要是源于其中所体现的苏轼的人格与精神。
惠州地处岭南,四季如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各种各样美味的亚热带水果是在中原地区很不容易吃到的,于是,热爱生活,善于用各种小确幸慰藉自己的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便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其五曰:“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看到荔枝树繁花盛开,就在计算着到几时枝上的荔枝就熟了,能大快朵颐了;《赠昙秀》曰:“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说是连他一向钟爱的竹笋都不香了,就怅然地望着树上的荔枝,盼它早日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曰:“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则是充满憧憬地计划以荔枝来邀请朋友做个社。还有《食荔枝二首》其一曰:“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傍。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不光自己吃荔枝吃得开心,看着大家都能吃到,连“黑衣郎”猿猴也能分享美味都让他无比欢欣,津津乐道呢。在《〈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里,他又特地记下了当地老翁邀请他吃荔枝之事:“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当然,这些诗句都不如这首《食荔枝二首》其二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大多数解释都说这两句诗是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赞美和留恋中同样有东坡先生的满腹苦水,他只是用他那世人难及的达观和对生活的的热爱,以及自身高蹈的精神追求把这苦水酿成了欢歌。
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苏东坡在惠州时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他通过这些与道家和佛家的精神交流也获得了精神上的纾解。他另一个寻求精神共鸣的方式是从书里约会知己,这个知己就是陶渊明。晚年的苏东坡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渊明的诗专门编为一集,嘱托弟弟苏辙代为写序刊印。而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仿佛在告诉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弟弟苏辙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轼确实是深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但他毕竟还是传统儒家所培养出来的士大夫,又天生一副入世济民的热心肠,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他虽然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但终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没能真正做到归隐山林。宋代费衮所著《梁溪漫志》卷四云:“东坡居惠,勇于为义……其在惠州也,程正辅为广中提刑,东坡与之中表,凡惠州官事,悉以告之。”由此可见,东坡贬谪惠州,虽自顾不暇,但仍旧尽力为民做事、为国分忧。他在惠州修桥筑路、改良农具、造福百姓;还不顾自己贬谪之身,多方斡旋,朝廷最终同意其改革赋税制度的建议,“纳役奏改钱米各半”,“民受赐多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背后,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正是苏东坡那时时不忘惠泽苍生的仁人志士之心,和在任何困境下都能乐观豁达,笑对人生的入世精神。
在苏东坡被贬惠州的约十年前,他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也是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词以赞,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两句被许多人钟爱的词句可以说正是他自身被贬岭南的真实写照。
恐怕令苏东坡意想不到的是,因为他响彻宇宙的“吃货”盛名,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自有的绝佳带货体质,如今它已经成了惠州乃至岭南甚至所有荔枝产地的最佳广告词,东坡先生也妥妥地成了荔枝的最佳带货人。想来这对于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苏东坡来说,应该是乐见其成的吧。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史上“达则兼济天下”者众,“穷则独善其身”者少,而能“‘穷’ 亦兼济天下”者则更属凤毛麟角。苏东坡之所以能够不但被惠州人引以为豪,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的粉丝由衷地佩服和热爱,恐怕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虽然多次遭贬,遭遇重重困顿却仍热爱生活,也仍愿意有所作为、惠泽苍生,仍能够“‘穷’亦兼济天下”。
参考反馈题目:
1.你去过广州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广府文化吗?
2.你去过惠州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城市吗?
3.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在惠州都做了哪些事情吗?
4.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苏轼的荔枝诗吗?
5.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能体现苏轼吃货本色的诗吗?
参考资料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陈友乔《苏东坡与惠州文化两题》
李庆皋《读苏轼在惠州的荔枝诗》
王启鹏《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惠州和陶诗浅谈》
王启鹏《苏东坡:惠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王运生《苏东坡在惠州和陶诗的思想倾向》
黄瑞煜《苏轼岭海逆境中的生存智慧》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