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林妈妈父母课堂线上公益课程第十九期 · 成就孩子积极主动的人生》收获
1.父母寻找自己的愿景,并试着具体化。
我的愿景就是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喜欢的事情很多。比如,支教;做家庭图书馆;做小学生阅读辅导(这一条,在听完林老师的本次课程后,有所动摇,甚至开始怀疑那些作文辅导班,因为至少我认为的好文章就是写出真情实感,技巧应该排在后面);去苏州的乡下租个院子,花草树木、琴棋书画,回归大自然。
目前一是因为还在上班,二是因为孩子还有初高中六年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来监护,所以离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一直在做着相关方面的准备。
2.协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愿景,信任孩子。
从小到大,孩子有过很多理想。
幼儿园时代,他想当医生、科学家。
小学一二年级,他想当兵,他爸爸说当军官多好啊,儿子坚定地说,我不想管别人,我就想当个普通的兵,戍守边疆。
小学三年级,他和我说,“妈妈,我又想当兵保卫祖国,可是我又怕死,怎么办呀”,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对他爸爸说,“你们赶紧生二胎,我长大肯定是要去当兵的”。
三年级下学期,他决定好好学习,当一名宇航员。
四年级,他开始喜欢足球,五年级进了校足球队,每天放学后训练两小时,回到家已经晚上8点钟了。这一阶段,他说要成为中国的C罗,被皇家马德里挖走签约,另一方面,他开始筹划去日本旅行。当然,他还想着将来建100座流浪动物收容所。
六年级下学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时间没有到校,加上进入青春期的影响,他对外貌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说将来要靠脸吃饭,我让他举个演艺界纯靠长相立足的明星,他却语塞。放暑假后,他和我说,他还是决定将来去日本,到日本的写字楼去上班。假期里,我希望他能多读书,他却认为好不容易有个没作业的假期,应该好好地玩。这周二我正在上班,他给我打电话说还是给他报个新东方的网课吧,我再次和他明确,不要因为同学都报课你觉得恐慌而报课,一定是你想要真正为自己学习再去报课,得到肯定答复后,我挑选老师给他报了课。
这么多年,对他善变的理想,我从未曾打击过,每次都说“你想做什么(坏事除外)妈妈都支持你”。因为第一,孩子尚在探索阶段,他自己的理想也可能是一时热情;第二,所有的理想都没有高低贵贱一说,不要把大人们充满铜臭味儿的功利心强加到孩子美好单纯的理想上去;第三,我非常痛恨那种“你现在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就自由了”的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就是给孩子的学习设定了一个可以戛然而止的终点。学习一定是终身的事情,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协助他理解怎样做才能更靠近目标。我想未来不同阶段他一定还会有更多理想,总有一天,他会有清晰的愿景,而且能够坚定地一直奋斗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这就足矣。
3.本次课程的心得体会。
此次课程触动到我的点比较多,有两点最为深刻。
第一就是有觉知地表达情绪,而不是随意发泄情绪。我理解的“表达”,是一种平等状态下的沟通;而“发泄”,是强者对弱者或弱者对更弱者的碾压。所以,在家里,孩子很轻易就成为我们撒气的对象;在职场中,性格温和的人往往成为无辜的受气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冲老板大吼大叫。
第二是孩子需要成长的空间。我理解的成长空间,一是环境的空间,二是心灵的空间。刚好周日我看到一个短片,讲上海的一个女孩,和妈妈生活在53平方米的屋子,自从入住从未清理过物品,家里堆砌凌乱到有时她宁愿住酒店都不愿回家的地步,后来请整理师做断舍离工作,终于还回了一个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我们常常说,不管家大家小,温暖是真,诚然,温暖必不可少,但保有一定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孩子的学习空间一定要保证,这样才会让孩子的学习高效有序。心灵的空间就更加重要,林老师发过一段音频《心灵深处的噪音》,在我们办公室曾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深刻的自我检讨。我儿子刚刚步入青春期,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害怕我们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他开始喜欢独处,有时我和他同处一室,他都会说,你去你房间吧。他的羽翼即将丰满,他渴望独立飞翔,渴望自由的心灵与生活空间。
写到此处,不由想起王杰《原来的我》开头唱词“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
我,会给你足够的空间,也希望你的翅膀足够宽大有力,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