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德芬空间
收到礼物,你为什么会愧疚?
“每次他送我礼物,我都浑身难受,简直成了负担”。
娇娇离婚后,遇到一个条件不错的男人,长得端正对她好,可她就是觉得不对劲。
两人最近还因为花钱的事产生了一些争执,虽然是恋人关系,但是娇娇哪怕吃个饭都要跟男生AA制,对方如果送了她一个礼物,她一定会想法设法还一个价值差不多的。
男人说她有疏离感,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膜,怎么也看不透她的内心。
娇娇却觉得,自己只不过独立惯了,无功不受禄,不想白白收别人的礼物,跟占便宜一样。
我问她,如果打算共度一生,也算是“别人”吗?对方想对你好,你为什么不敢接受?
她这才缓缓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离过婚,性格也不好,他这么好的人,愿意和我在一起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但他对我这么好,还老是买礼物给我,我会觉得有负担,不知道该怎么还他的这份好?”
娇娇珍视对方,但内心的负担让她每次被给予时,都下意识地质问自己:
我如果要了,他会怎么看我?
如果我要了,我该拿什么回报他?
他如果发现我没有这么好怎么办?
表面上的娇娇,可以用独立、强大来形容,可直到关系中,我才发现她的内在是匮乏的,正是这种匮乏感,让她把“接受”变成了一种很难熬的事。
《奇葩说》最近一期辩题——“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辩手席瑞最后说了一段话,我很赞同:
“当你们说自己不收彩礼的时候,都在说自己各种“怕”。可真正的独立,应该是坦然。”
确实,内心真正独立有力量的人,面对关系里的被给予,应该是坦然接受,而不是焦虑、害怕,甚至愧疚。
愧疚的背后,藏着什么真相?
当然,适当的愧疚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人守住自己的空间,捍卫自己的外壳,让你面对别人的伤害时,不至于遍体鳞伤。
但很多时候,这个外壳不仅保护了你,也阻隔了真正想要走进你的人。
因为愧疚感越强,我们的防卫意识也就越强。当我们又有极大的愧疚感,又不得不维系感情的时候,就只能与对方进行表面互动。
约翰·贝曼博士说:中国夫妻最大的关系,就是不够亲密。
当两个人只能表面互动时,就很难拥有真正的亲密。不管是和朋友、亲人,还是爱人。长期的疏离和冷漠,还会增强一个人的愧疚感,她会不断认可自己“配不上”这个结论。
我有个朋友,是婚姻里的“大好人”,一直都是懂事的代名词,在老公面前从不任性,从来不提要求,不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工作发展的原因,她和丈夫算是异地婚的状态,但她从来没提过让丈夫妥协;
甚至她刚生孩子不久,她重男轻女的婆婆,得知她生女孩之后就回老家了,也不管她和孩子;
于是她就自己带孩子,她老公也一个月才来见她一次,她这婚姻活活就像守寡,可她却总是摇摇头,说“没事没事”……
我曾问她,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你们夫妻赚得也不少,为什么不请个保姆呢?
她说,我这劳累命,哪里配过上保姆伺候的日子啊。
我又问她,你老公有没有可能跟你来一个城市,哪怕挣得少一些?
她说,那对他的事业牺牲太大了,我怕他将来混得不好之后抱怨我。
说来说去,她虽然痛苦,虽然可怜,但悲剧的来源并不全是别人。
因为她的愧疚感,她在婚姻里扮演了一个大善人,所以她总是在考虑别人的情绪,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
但当一个人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对方就会远离,关系就会后退。
你懂事善良,就能获得好的关系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很多人以为:我都这么为对方考虑了,我都忍让这么多了,难道我不能拥有好的关系吗?
确实,生活中那些充满愧疚感的人,让人心疼,可她们并不会因为足够懂事而获得幸福。
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配的时候,她就一定不能获得理想的关系。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写道,中国式好人的特点是: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的好,像绵羊,而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声音。
在亲密关系中的“好人”就是浓浓的付出感,与不配得感。她们觉得如果自己不多多付出,少少获得,她们就很难理所应当面对自己收到回报时候的满足感。
《双面胶》中亚平的妈妈就是很多中国女性的代表:
儿子让她吃块肉,她说她不馋,自己少吃一块,儿子就多吃一块。
儿子让她休息一会,她说她闲不住。
儿子想要给她买件好衣服,她看见价格直接就气跑了……
实际上她不是爱儿子,而是内心不配得感与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她从小是童养媳,所生活的环境就是在暗示女性的地位低。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价值,当别人对她好的时候,让她舒适的时候,她会浑身难受。
像这样谨小慎微,“怕”自己幸福的女性太多了。
别人对她们不好,她们才觉得放松。因为别人本身就对她们期待不高,这样正好就不用害怕让别人失望了。
也许是因为从小被家人忽略,让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也许是因为从小父母的高期待,让她觉得优秀才能被爱;
也许是母亲苦大仇深的形象,让她认同了女性的生活模式;
也许是长期缺少鼓励与关爱,让她不敢看到自己的价值……
她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就不配拥有爱。她们还会觉得,即使伴侣不够好,配自己也绰绰有余。被“我不配”紧紧套牢的女性,连离开糟糕关系,寻找幸福生活的力量都没有。
既然自己卑微如小草,那就彻底低到尘埃吧!
好的关系,先要拿回你的主动权
你总想通过关系里的善良来获得好的关系,可什么才是好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海蓝博士给出过一个解释:在亲密关系中有4种角色:朋友、情人、孩子和父母。
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应当是互相独立而坦诚的,可以没有负担地展示自己的多面性,不用害怕,不用迟疑,也不用愧疚。
而那些总是想着去释放善意的人,就是因为不能坦然接受这些角色所带来的温情,才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越发孤独和无力。
她们不能跟伴侣做朋友,无法接受伴侣的帮助,更不能和伴侣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她们不能跟伴侣做情人,无法享受亲昵时候的放松与激情,不能接受伴侣的温柔抚慰;
她们不能做伴侣的孩子,无法像孩子一样依赖伴侣,在伴侣的怀里肆无忌惮地撒娇;
她们不能做伴侣的父母,不敢对伴侣进行指点甚至指责,更不能给伴侣成长的力量……
正如张德芬老师在《好的爱情,要有敢要的底气》中所说:女人在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爱与温暖时,要学会“温柔地敢要”。
你要敢要,你要敢做自己,你要觉得自己值得,你才会自动匹配上好的关系和人生。
因为在关系中,你在释放自己的过多善意时,也是变相把命运和选择权交给了别人:“我这么体谅你,你对我好点吧”“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看看我吧”“我对你没有要求,只想你对我好一点”……
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能让你远离幸福的,只有你自己根深蒂固的不配得而已。
想要获得好的关系,拿回你的主动权,你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你的“配得感”:
一、有愧疚感时,与内在的小孩对话
我们觉得自己卑微的时候,其实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压抑着我们的欲望。正如童年时期,我们想要一颗棒棒糖,而父母却说“我们这么辛苦,你好意思吃糖吗”?
长大后每当我们想要品尝甜蜜的时候,那个声音都会出来指责我们。
不妨与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对话,告诉她,你值得一切幸福与甜蜜,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幸福,除了你自己。
二、正视自己的需求并且合理表达
我们的文化,从小就教育女性要端庄内敛,主动提出要求就是不懂事,主动求爱或者想要性生活就是放荡。
于是,我们不能坦荡,更不能正视自己的需求。甚至当美好的事情来临时,我们的第一想法是退缩。
人生已经走出一小半,不如自己解开枷锁,解放自己的愧疚感。想要什么就表达出来,不要害怕别人失望,也许你说的,正是对方想要给的。
三、走进伴侣内心,关注伴侣的真实需求
内心充满愧疚感的女性,看似在为别人考虑,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实际上,她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去思考伴侣的真实想法。
我们觉得自己懂事一点对大家都好,他们也许希望我们不要那么懂事,大家都用最真实的自己坦诚相待。他们也许希望我们放松一点,幸福地接受他们的付出感。
走出自己封锁的内心,去关注自己,关注需求,也关注伴侣,也许就能打开亲密关系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