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曾引起广泛关注,“工资3000的人是如何发展副业的?”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毕业之后一边工作一边做自媒体副业的经历,从月入3000K到成功转型为月入过万的头条职业撰稿人。
同时更提醒网友,发展副业,要警惕斜杠陷阱。
成功的案例随处可见,而失败者从不会将自己的失败经历公之于众。
很多在操刀副业路上的人充其量就是“伪斜杠”者:
什么都想尝试,
看似忙忙碌碌,
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
说起来样样都懂,
但其实没有一门是精通。
而投入的时间金钱也因无法坚持“多任务处理”最终沦为了“沉没成本”。
乔布斯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你不能做什么。
人生的成功并非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放弃了什么。比起去做什么,有时候,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放弃那些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东西。
01 足够专注,放弃“假象”信息和机会
看到过这样一个漫画。
有个人想要挖一口水井,他先是找了一个感觉有水的地方开始挖,挖了一阵发现没有水,就换了一个地方接着挖,结果还是没有水,于是又换了一个地方接着挖……
就这样,反反复复操作下来,一口水井也没挖出来,周围只是徒增了很多个坑罢了。
同样还有一个人也要挖井找水。他没有像第一个人那样东挖一下,西挖一下,而是找准了一个地方,一直挖下去,直到把水挖出来为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你看到的都是对你有意义的,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需要抓住,有些“机会”只是假象,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昨天跟一位友人聊天,谈起了现在社会的信息应接不暇,总是令我们恐慌焦虑。
就拿我自己来说,
小的时候很喜欢读报纸,
家里订阅了本地的日报和晚报各一份,
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花上一点时间把报纸上感兴趣的内容看完,
虽然很多时候似懂非懂,
但有一种和世界保持同步的紧密关联感。
而反观现在,
每天一睁眼,
新闻时事、环球资讯、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类媒体向我们涌来,
不费多大劲就能与世界实现紧密关联,但常常让我不堪重负。
很多时候坐下来刷手机,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过去了,
却发现自己每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内容似乎无穷无尽。
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也许比100年前的古人一辈子接受到的还多。而大部分信息其实并不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
对别人有用的信息也许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大量的冗余和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信息。
生活或工作的社交中,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一些机会,有的是发财机会,有的是升迁机会,但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机会,有的机会很可能是陷阱。
很多时候,机会和陷阱只有一步之差。一旦踏入陷阱,就会觉得每个机会都不错,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在自己周围挖了无数个坑。
我们不仅没有因为这样的信息而受益,反而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了方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一种构建信息金字塔的能力。对个人来说,只有处于自己金字塔顶端的信息,才是真正的机会。
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从规划我们接收的信息开始,擦亮慧眼,不被对自己来说的无用信息带偏。
保持足够的专注,沉浸在当下自己的主业里深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02 要事先行,放弃完美主义不被琐事缠绕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不论在什么场合,都是身穿一件深色T恤,打开衣橱都是一模一样的衣服。
他说:“如果我将任何精力花费在决定穿什么上,我就不是在做自己的工作。穿‘一件’衣服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考虑穿搭上,毕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无独有偶,作为IT大佬的乔布斯,也不是第一个成天“不换衣服”的人,据说“一身衣服”穿13年。
找到人生中最想做的、最重要的事,而取消对其他事情的关注,节省精力,节约感情,是必要的智慧。
苏格拉底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桌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他当着学生的面把石块全部放到了罐子里,然后向全体同学问,“你们说这个罐子是满的吗?”同学们纷纷点头。
随后拿出一些碎石子从灌口倒下去,又问同样的问题,同学们同样表示肯定。随后他又拿出一小袋沙子朝罐口倒进去,又问,学生不作声了。
“生活中碰到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就像那罐鹅卵石,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苏格拉底的实验告诉我们:
做事前的规划非常重要。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把问题和工作按照性质、情况等分成不同等级。
以“要事第一”为原则,先抓住牛鼻子和“大鹅卵石”,再依照轻重缓急逐步执行,一串串、一层层地把所有的事情拎起来,条理清晰,成效才能显著。
03 保持自律,放弃感官快乐少做即时满足的事
20 世纪60 年代,斯坦福大学选取数十个孩子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孩子分了一颗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这颗糖,那么他们就只能吃到这一颗;
如果等15 分钟之后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结果,有的孩子没能坚持住,马上吃掉了这颗糖,但有的孩子却忍耐了15 分钟,然后又得到了第二颗糖。
经过长达30 年的跟踪,实验人员发现,那些能够坚持15 分钟再吃糖的孩子,比马上吃掉糖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要高得多。
生活中,如果我们只追求及时享乐,往往会沦为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
在执行原本定好的计划时,不自觉地被打游戏、追剧而中断,你会发现曾经定下的目标在玩乐的当下变得异常艰难。
延迟满足是一种高贵的自律品质。
不妨把追剧、看电影、打游戏这些不需要动用太多意志力的事,当作自己严格执行任务后的小奖励去犒劳自己。
这样才不会将大片的时间花在相对无意义的事上。
很喜欢罗翔老师说的这段话:“人类所有真实的快乐,一定是恒久的努力。那些瞬间的满足、短暂的享乐之后便是无尽的空虛。这世上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从来都不是轻松就能达到的,你必须克服懒惰、克服急躁、克制你一蹴而就的妄想,通过自律克制、努力所实现的人生,才会令人拥有持续的快乐与平和”。
低级的快乐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快乐一般需要努力或者克制。如果我们能为一个伟大的目标放弃眼前的一些诱惑,在面对任何事都能够冷静自若地处理。
04 战略集中,放弃短期利益践行长期主义
经济学中有一个定律“二八定律”,被称为“最省力的法则”。
意思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真正起作用却难以完成的的只占其中约20%的一小部分,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的、容易达成的,但却是次要的。
巴菲特曾让自己的私人飞行员在纸上写下25 个目标,然后他让飞行员逐一删这些目标,并把删掉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无论如何,不要让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最后只保留了5 个目标。这就是巴菲特的战略管理法则:专注20% 的要事,坚决不做剩下80% 的次要事。
很多人在20%的要事上坚持不了1%,却转而投入到那不必要的80%中去了。
人之所以放不下看似有用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努力”,就是因为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
强调战略集中,就是要让大家把子弹集中打在最有效最持久的阵地上,这样面对再强的敌人我们也有战胜的机会。
在开始运营公众号以后,
接到了大大小小不下10个人的课程推荐,
有运营陪跑、写作技能速成班,
而我从未相信“30天就长成的速成鸡”,
速成本就意味着你的根基不稳,
即便真有货真价实、干货满满的实操课,
也需要自己花一定时间精力去领悟、沉淀,
在实践中修正提升。
事物发展规律并非线性而是非线性的,就像飞机起飞前有一段助跑的距离,接着起飞不断升高,再平稳飞行又继续升高。
而很多人很多时候还没有熬过助跑到第一次升高的“临界点”,就因看不到反馈而放弃了。
有一位笔杆子师傅特别喜欢读《毛选》,
他时常在教授过程中感叹:
教员为什么能如此精准的预判局势?
比如他能预判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结果证明,
他此前提出的结论都基本上灵验。
我想,一定是教员践行和坚持了长期主义,从阅读到实践,从认识力到思考力、洞察力的蜕变升级,一定是熬过了无数次黑暗中的坚守,耐心积累和等待。
筑造万里长城,最难的是第一块砖。
觉得长期主义听起来很难,那不妨就将手头正在做的事先坚持10000小时再说。
只有脚踏实地,在“从0到1”的过程中不停坚持、不断优化、耐心研究,才能迎来“从1到N”的轻车熟路。
写在最后
古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追求成功如同攀登一座高峰,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谨慎选择。而明智的选择就意味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欲望琐事所左右。当断掉多余的欲望,自然就能擦亮双眼,认准一条主路勇往直前,直到成事为止。
愿我们都能在“为”与“不为”中学会筛选机会,选择值得坚持的,深耕不辍,去收获属于自己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