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一直在读书,读各种书,但苦恼于,知易行难,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常常也会反思,为什么古今中外所有贤人,都推荐读书,强调读书,而我这些年从读书中,除了获得阅读快感,再也一无所获呢。
其实,这些年读书,不但没让我获得什么物质回报(是的,我看重物质,不要跟我讲什么精神追求,那是满足物质追求之后的事情),反而令我损失了相对自己收入来说很大的一笔钱财。具体过程就不赘述,概括说来就是因为我一根筋地按照一位公号大牛的指示去买房,结果买的房子很不如意,亏损了大概十几万元。当然,这也不能赖人家公号作者,人家的思路大体也没错,只因为我在具体操作中太过于一根筋,才会遭遇损失和挫败。
痛定思痛,我一直在反思究竟错在了哪里?如果读书不能让我获得生活中、现实中的智慧,那么我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又有何用?
直到最近听了罗振宇老师的两篇音频节目,我才真正地找到了答案。
罗振宇老师讲,开车的人容易路怒,醉酒的人容易发飙,都是因为他们与世界的联系被隔断了,人被铁皮包围在一个空间里,被酒精麻醉了神经,于是在感知外界的时候,就会非常地迟钝,不能有效得到外界的反馈,或者说不能精确地感知世界。这时候,常常就会用力过猛。这就有点像你用一根大铁棒去给人捶腰,很可能会控制不住力道而将人打疼了。
读书,也是如此。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是什么?书是对世界的高度抽象,高度概念化(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书只代表好书,正确的书),一个人可以参考书中的知识,乃至可以按照书中的思路,去做事情,但是,因为书是对现实的抽象和概括,所以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变通,懂得化简为繁,把理论和概念发散开来,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对待。如果只是一味揪着书中的某个道理,甚至某句话不放,在遇到问题时抱有一种“这和书里讲的不一样,一定是现实错了,不是书错了”,那就等同于被包在铁皮空间里,或者让酒精麻醉了神经,无法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结果只能是凭着幻觉去面对真实的世界,这时候,读的书越多,幻觉越严重,也就是俗话说的“读书读傻了”。
所以,要能正确有效的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只靠读书是不行的,所谓知行合一,知是读书,而行的意思,除了是践行书中道理,还有更重要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跟真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不要脱节,让自己时刻都能获得真实世界的反馈,这一点,比接收书本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