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穷,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我们用来扳正自己位置的唯一工具。
一个人是如何度过业余时间跟假期的,大致就能推测出这个人的自律程度,这跟工作的忙碌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想法,在选择一份清闲的工作时,就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再努力就好。
每个人都知道把业余时间利用好,才是与同龄人拉开差距的关键,但能不能做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信咱们试着回忆一下,初高中那会儿,是不是一个寒暑假,你跟班里的某些同学就能分出高下?
有些人一旦离开学校,哦不对,是一旦上了大学,就把学业搁置到一边了;
有些人在知乎上花了很多时间收集了一大堆学习干货,但说到动手就瘪了;
还有一些人,朝九晚五之后,还硬生生做了公号头条等平台,靠技能多了一份收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选择清闲便是选择穷,但毁掉一个人的,向来都不是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去利用空闲的时间。
我们做事情,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第一目的一定是先把事情做好,关于磨炼自己的心智,给自己的自律计划打多少分,是等事情完成后再说的。
所以,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你不需要去制定什么计划,也不用去做什么准备,哪怕告诉自己,先做一点点,也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人有一个很有趣的心理锚定,就是事情开始了,就总会把它做完。试想一下,是不是即使明天要早起,但只要你躺下去打开了电影,也还是会在煎熬里把它看完?懒得运动的时候,先把运动服穿上;不想出门的时候先把妆画了,把鞋带绑好;不想写作的时候,打开Word,逼自己坐在电脑前;
就像一句俗话说的,来都来了.....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真正的自律,并不用像知乎上面那些大咖一样,把计划表画得跟电影海报一样,最关键的是【先开始三五分钟再说】每次不想做的时候,从最容易的开始,从最少的开始,你要提醒自己,做一点少一点,人生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让这些问题消失,没有别的出路。
这样牵着自己去解决问题,你才有逆袭的可能。
知道了战术,我们还得聊聊战略,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狄德罗效应】。
所谓的狄德罗效应,是指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你最近硬咬牙分期付款买了个iPhone11,有了浴霸之后,你慢慢会发现自己的电脑配不上自己的手机,自己的小米手环也显得格格不入,在拼多多上买的99块蓝牙耳机也变得有失格调。于是你开始会憧憬桌面上放的是一台Mac,手上戴的是一部iWatch,耳朵上挂的是iPod2代......
这就是人性,那我们可以怎么利用这个效应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迷茫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知道做什么,而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怎么选。运用【狄德罗效应】之后呢,你就会发现,当你做成了一件和当前状态格格不入的事情之后,大局就会变。比如说你坚持读书一段时间,你慢慢就会觉得,一身肥膘不符合你的文艺的气质,脏乱的桌面衬托不出你好学的脾性,于是你开始减肥,开始注意卫生,开始有了收拾屋子的习惯。选择一项自己想要又没有太大难度的事,先坚持下来,再以此作为引子,培养自己“越自律越不满足”的状态。
穷是明摆着的,但究竟闲不闲只有自己清楚。
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又穷又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