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多,但是感觉提高不大。
报了写作班,老师讲的很好。有一群爱写作的同学,氛围也很好。
但是我发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同样起步的人,却是不同的起点。
有些小伙伴,文字功底很厉害,每次都能收录到专题,还是好几个专题都抢着收录。
看看人家,写的多好。
心里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看到别的小伙伴越写越好,自己的进步如寸进,真是着急。
也收藏了很多美文,因为那些文字都能触动我心。或者说出了一些道理,让自己豁然开朗,或者遇到的写作路上的困惑,哎,跟自己遇到的一样呢。
或者成长的路上收获的经验,心得。觉得非常有用,就收藏了先。
后来慢慢发现了一个问题,收藏的文章越来越多,却没有时间去看,去解读,分析结构等等。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自己一直在看热闹,却看不到门道。
原来症结在这里。
关注点不对,看的角度需要调整。
无论文笔优美的散文,还是娓娓道来的心情日记,或者跌宕起伏的脑洞大开的故事,你都把文看成故事。被文字诉说的内容吸引,收集信息。不是,还不是信息。那还停留在消遣的阅读层面。
看了一篇文,觉得好。赞。
好在哪里?不知道。
赞在什么点?不清楚,就是感觉好么!
没有深入分析,从文章本身文字自身去,分析,解构。
其实也读过相应的解读写作的书,比如《一篇文章的构成》。有很多值得收录的写作方式,还有心得。
当时看了很燃,做笔记做摘录。
然后就放到一边,不管了。
再也没翻开看。
忙着做什么呢?
忙着读书啊。每天的时间有限,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抽空闲忙的阅读。
读了不少书,做了不少笔记。但是也只不过把书上的知识搬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来。
除此之外,并没有你自己的思考,想法,心得,应用。
你只不过是做了一把,知识的搬运工。
仅此而已。
搬运工,练习的是搬运的能力,拼的的是力气。每天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练习搬运,也不会产生质变。能实现量变到质变,是要有每次都要进步一点点,需要迭代更新。
更像是知识的复利。
财富的复利我们知道,那么知识的复利也是一样。知识学习如滚雪球,找到方法会越来越大。
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去实践,应用。不是记住很多知识点。
比如学了一个写作的知识——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点。懂了这个,写作时就不会信马由缰的,想哪儿写哪儿。
道理我懂,但是写作时,又回到从前。
要么就自由自在,写的随心。
自己很开心,因为记录了心情,还有生活的个人心得。
若是一开始就套路,将就谋篇布局,开头,结尾,中间的安排,起承转合,自己反而写不下去。就像戴了枷锁一样。
那就先把要求打低一点。
先写,能写为目标。
只要有感而发,无论收获心得多么微不足道,都可以记录下来。
不要批判,挑剔自己写的怎样。
至少你敢写,这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最近听写作课,讲到文学创作中的想象与创作。想象力在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可点到了自己的短板,想象力不够丰富。
小时候的想象很多,很美,心情啊思绪啊就像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
慢慢长大了,想象力也越来越重,飞不起来了,想象力落地了。
以前的想象力像羽毛,轻柔而飘逸,有点触动就能飞上天。
现在的想象力,像秤砣台风吹不动。
写作课上,老师也教了一招非常实用的招式。实地观察法。
没事的时候,到大街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观察路人的衣着打扮,从形态举止,猜测人物身份,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到了现在地方。有怎样的心情,要去哪里?是什么样的性格,会遇到怎样的人……
大街上遇到一对情侣在吵架,就可以想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了什么事争吵不止?吵架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创作素材。
还真是。
通过这样的引导,还真想到生活里,真的见到很多类似的事,只是当时见了就见了,从未动脑去想这些,更不用提想象了。
原来想象力缺乏,是因为——懒!
懒得动脑,很多有意思的事,有故事的引子视而不见。看了就看了,不往心里去,不经大脑不走心。
要用心眼看世界,就会有不同的视角,看透很多现象,从内往外看世界,就会有不同的视觉世界。
你看只要用心感悟,就有很多想法。哪怕是些碎碎念,也有闪光点。坚持下去,笔耕不辍,就能集腋成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