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放缓了看书的节奏,留点时间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吖,而且记忆力每天都在不可逆地衰退。
找个方式纪念那些逝去的日子,找个路径记住那些看过的文字。
只言片语的表达不足以描述阅读的美妙,
那些有书相伴的美好时光,太满足了。
《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这是写给大人的哲学童话。找时间读本书英文版。
本书的每一句对话,都值得反复推敲。
你能通过箱子看到里面的绵羊吗?
我无数次地问自己,并无数次地相信箱子里面有绵羊。
小王子活在每一颗相信童话的心里。
《皮囊》蔡崇达
因为《我的神明朋友》这篇文,促使我打开这本书,并熬到夜里三点钟把它看完。
对书中提到的风俗比较熟悉,跟潮汕风俗相似,很有亲切感。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母亲、父亲、阿小、文展、厚朴等也像是自己熟悉的朋友。
《眠》村上春村
我是企待睡去的肉体,也是行将醒来的意识。
本以为这本书会是失眠症患者的福音,看完以后失眠更重了。孩童般的睡眠是一种渴念了吗?
情节太怪诞了。女主最后怎么样了?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脑子里,无解。
睡眠象征着呆在舒适圈,过着被编排的人生,失眠象征着觉醒。
"睡眠"中的女主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照着世俗设定的稳定而重复的轨迹生活。婚后放弃工作及一切爱好,专心操持家务劳作,做饭、购物、洗衣、育儿等,所有的取舍都以丈夫、孩子为首。失眠的她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寻找本来的“我”应有的姿态。刚结婚的“我”认为只要丈夫安然熟睡,自己也可以平安无事地享受着呵护,但当自己与婆婆发生争执时,丈夫只是一言不发。虽然只是一件很快过去的小事,但丈夫的态度让“我”意识到没有永远的保护伞,儿子长大后也将同丈夫般不能理解“我”。从小嗜读如命的“我”婚后不知不觉得养成不读书的生活。失眠后重新拾起书本,专注地阅读,喝起酒,像从前一样一边吃巧克力一边看《安娜》。因为丈夫是牙科医生,厌恶甜点心,也几乎不给孩子吃。身边的人都没有发现“我”的异样,而“我”开始在无眠的世界里尽情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从医学或科学的角度上看,一个人长时间不睡觉也不疲劳确实荒诞,但此处意味着家庭主妇的觉醒。
《孤独的进化者》刘慈欣
打开本书的序言,联想到小学的作文题目:畅想二十年后的世界。其实当时挺怕这样的命题,一片空白。想象力太差了,因此对作者的景仰更深沉。
这是第一次看科幻题材的小说,体验还不错。知识储备不足,物理知识都丢到外太空去了。仅记得牛顿定律。一直认为《三体》是自己吸收不了的题材,看了这本小小的《孤独的进化者》后,很想再看看《三体》。
AlphaGo战胜了柯洁,马云的无人超市,李彦宏的无人驾驶,京东的无人配送……
未来世界的发展,也许比刘慈欣笔下的“进化者”更速度。
《当呼吸化为空气》
泪点低的人儿慎重,本书完全是催泪弹。对生命、死亡、医疗的深沉思考。
坚持带病的医生有些撑不住,对自己说:"我无法前行。”当然很快接上了后一句:“我仍将前行。”然后带着疲乏的病休,走向手术室,继续自己的追求。
“我无法前行”
“我仍将前行”
保罗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夏目友人账》
动画粉不可错过哦!看书比观剧体验更赞。
《悉达多》
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小伙伴多次提及此书。而第一次对本书产生阅读欲望应该是小洲的第N次重读。
有两三次在黄昏时分的高铁上看《悉达多》。车窗外景物飞逝,夕阳正美,喧闹的车间,宁静的心,似乎这样的时间地点更适合理解本书。端午节炎热的午后,坐在厅里等客人的时间又重读一遍。依然难以言出对本书的理解。
几年前,对“佛"的好奇,促使我在夜幕降临前跑到后山上的一座庙宇,借读了《释伽牟尼佛传》、《金刚经》。所以初次的阅读总会不自觉地与宗教典籍作对比,其实用宗教的角度解读《悉达多》比较狭隘,摒弃对宗教的原有认知来阅读《悉达多》,会更澄澈些。
《我可以咬一口吗?》莉兹.克里莫
第二次看莉兹的小绘本了,一如既往的温暖。
各种友情的版本,患难之交,闺蜜、别样损友、玩乐的朋友……
每一幅画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并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好像重游童年时光,比如“我可以咬一口吗?”“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追风筝的人》
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偷影子的人》
月光皎洁的夏季夜晚,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在宁静的乡村小巷里追逐月光投影下自己的影子,并不断地问月亮“你为什么总是跟着我?”然后满村跑地跟着月亮玩捉迷藏。
看到本书的书名,想起还是小女孩的自己。记不得有多少年,没有关注过影子了。
影子就像一个人内心的小孩,为每个偷来的影子寻找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偷影子的人就像《解忧杂货店》里的浪矢爷爷一样,倾听他人的心声。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几百页的故事里没有提及主人翁的名字。(书友提醒才反应过来,感觉读了一本假书。)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本书主要传达两个观点:
一、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应该排在教育的第一位,学习第二位。
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好好吃饭。
刘德华在《皮囊》的序里说: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中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我们通过阅读,从书中获得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