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的复调性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特点,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这样,小说叙事就在对话的关系上形成由多个独立声部组成的复调结构。

    “复调型”小说,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按各自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掠夺者卢仁都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的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作品中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种双声语十分贴近思想斗争激烈的人物真实心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