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吃食儿,向来不以珍奇取胜,倒是在寻常材料中翻出花样,最爱的芸豆卷便是其一。
旧时,芸豆卷的摊子向来不显眼,多是一位老师傅守着一副挑子,静静地立在胡同口;老师傅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守着挑子,自给人一番从容气度;他身前一方小案,案上排着几个青花瓷盆,盆中盛着泡发的芸豆、红枣泥、芝麻糖诸物,旁边一架极小的石磨,磨盘光滑如玉,显见是经年使用的。
制作之法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老师傅先将芸豆细细磨碎,那磨转得极慢,豆沫自磨缝中渗出,竟如乳酪般细腻,再将这豆沫匀铺于纱布上,隔水蒸透,此时豆香四溢,蒸好的豆泥须晾至微温,再摊平成片,抹上枣泥或芝麻糖馅儿,徐徐卷起,再切成小段。
少时的我每过胡同口,必要在摊前驻足,老师傅知我嗜甜,往往多撒些芝麻糖末儿,那芸豆卷入口即化,豆泥的清淡恰好中和了馅料的甜腻,吃起来既不粘牙,也不腻口;最妙的是食毕齿颊留香,那香气久久不散,竟能延至黄昏。
后离京数年,尝过各地的点心,有的甜得过火,有的香得发腻,总不及芸豆卷那般恰到好处;后来回京,特地去寻那摊子,却见胡同口已立起高楼,老师傅自然也不知所终;后问及老街坊,说是老人去世后,手艺竟无人继承。
今人嗜甜,而甜味亦变矣!超市里的芸豆卷包装精美,吃起来却总不对味,想是食物之道,不独在配方材料,更在制作者的那份心境!老师傅磨豆时的专注,蒸豆时的耐心,卷馅时的细致,皆随着那副挑子一同消失了。
偶尔在梦中,还能见到那副挑子,老师傅依旧穿着蓝布衫,不紧不慢地磨着芸豆。醒来时,口中竟似有余香。然而推开窗子,只有汽车尾气的味道涌进来。
芸豆卷的滋味,终究是随老北京一同,渐渐远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