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码码字了。
工作以后,鲜少有机会停下来写写心情,之前起起伏伏又诸多烦恼的生活让人时常处于焦虑和疲态之中,现在回想起来倒成了生命里最难以割舍的部分。如今,虽然生活仍让人百感交集,但自己也总算捋顺了方向,周围的一切都在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渐渐对命运的安排有了全新的接纳和认知。这就是近来的生活状况了。
今年的双十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西安小寨的关中大书房在熙熙攘攘的“买买买”中重新开业了!从2012年认识小寨万邦开始,就一直好奇,这样一家低调内敛的书店,平时来这里的大多以看书为主,买书的人少之又少,它如何能在小寨这种租金昂贵的地方生存?又是怎样的老板愿意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去做这样一个几乎不会盈利的书店?
后来,听说小寨万邦搬走了。再后来回到西安路过的时候,同样的地方再也看不到以前关中大书房的痕迹了,只是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起曾经书房的样子和曾经一起来看过书的人。
顺着地图上标示的位置,前几天抽空去了趟新店,怀着久别重逢的敬畏和激动。新店相比之下,更加时尚和多元化了,带着“阅读+”的开放共享理念,融入了更多和读者可以互动和交流的场景,环境也愈发文艺和温馨,更值得欣慰的是它曾经那些旧旧的、朴素的、极具年代感的家具仍有部分留存了下来,散发着熟悉的关中大书房的味道。
参观关中大书房的时候,一本《关中大书房的故事》格外醒目。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我找到了那些多年前有关它的所有疑惑。它告诉了读者们所有关于它搬迁和重张旗鼓的历程。
朱艳坤在这本书里对在小寨营业了12年的万邦书城停业搬迁是这样的解释的。“万邦小寨店停业搬迁的原因,简单看当然是房租上升,不胜负荷,导致搬迁。从更深的层次看,要追究到大众阅读观念的淡漠。一个城市养活了无可计数的餐馆、服装店、娱乐场所,但只能养活寥寥可数的几家书店,且都生存艰难。政府反复提倡全民阅读,甚至于要将阅读立法,其实恰恰说明了大众对阅读的不重视。饭是要吃的,衣服是要穿的,舞是要跳的,但书不一定要读的。书店的生存要想好,只能寄希望于大众阅读观念的养成,以及对于知识、修养等的普遍尊重。”
“有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可能永远也回不来。”关中大书房的搬迁引起的思考希望不仅仅是读书人群体。但作为一个爱书人,想起与这个店经历的点滴,突然想起这几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魏红建在谈到关中大书房,他说这些年来,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样一家书店。他时常这样回答:以西安历史文化的厚重,应该有一家对得起她的书店。
梁文道曾经在“开卷八分钟”里介绍锺芳玲《书店风景》一书时说,如果一家书店能办成一个城市的地标,那真是非常威风的。读者们默认关中大书房为西安的文化地标,“他是我们这座奔跑着的城市中,一个可以承载灵魂的独立存在,魏红建真真是完成了一件无比威风的事。”
——以上节选自《关中大书房的故事》
直到今天再回味起来,心里仍有诸多五味杂陈,这样的一群人在执着于一家地标性书店的时候,内心一定怀着普通人无法丈量的深情。(未完待续)
————————————————————————————————————————————————————
孤独清冷的时候,会想起这个城市的繁华地段,有那么一个安静又丰富的地方,它随时欢迎你的光临。没有喧嚣浮华,没有熙熙攘攘,只有一些同样安静的人,在书香的沐浴下,内心平和而宁静。从走进去的那一刻开始,内心会觉得温暖和感动。
如今,大西安日渐繁华起来,各类文艺书店都开启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之旅。许多书店开始把地址选在繁华的商业mall里,装修复古文艺,与熙熙攘攘的休闲娱乐场地混杂在一起,吸引众多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而像关中万邦大书房这样庞大体量且“择幽处以蔽之”的方式则愈发显得清高和孤傲。也正因为如此,喜欢万邦的人则疯狂地爱着它,守着它的幽静,守着它的灵魂,守着它作为城市地标书店的尊严。
若是真的爱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就让我们一起守护它的书店吧,让它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灵魂高傲地存在着,让它带领西安的人们将文化不断延续和传承。
总之,谢谢你回来。这一次,请再也不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