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今天的音频,我找到了,我以前写下的几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是,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模式,在促使我前进,为什么一直在改错,我想是,一直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接受的教育,信念,就成现在的样子了。
前两天的我,看似给出了自己答案,却没有再深入挖掘。心理营养,先滋养自己,再给予他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从来都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爱,肯定,关注等,他的心理营养一定是匮乏的,心理营养匮乏的人,很难给予别人支持,帮助,欣赏。想想母亲,生活的年代,环境,家里姐妹六七个,她是老大,十二三岁,伺候她的母亲做月子,显然是一个大人的姿态,还要去出工挣分儿,就是这样还经常挨她母亲的打骂,还有责怪。她的心理营养就是匮乏的,又如何给予别人呢。
当年母亲肯定不知道心理营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母亲和家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满足,一直处于低级需求,到了现在,我们温饱解决了,但是没有钱,没有车,依然在追求外在物质,母亲哪里来的心理营养,给予我们呢?
母亲是不知道这个心理营养,不知道这个道理,她已经给了我们她认为最好的东西,可能就是否定与责怪。有一次家长夸我,是某方面的专家,(第一次听到这样夸我)我自己知道,离专家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体现了我的价值,我把这话说给了我妈听,她说"我看不像"。我没在说什么,母亲对我的否定,可能就是她认为这样否定我更好,让我不要骄傲,继续学习,提高自己。
一个人25岁之后,就可以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努力,让自己的心灵丰富起来。通过学习与成长,让当年父母可能犯过的错,不再重蹈覆辙,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把这种营养传递下去。良性循环。
改变,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以前也有想改变队友的想法,现在知道了,他需要一个接受他,疼爱他,让他感到自在的老婆在身边,了解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对的时间,进行存款,让情感银行富余起来。
我们冷战了几天,我在反思,我对他总想控制,改变他,让他瘦点,总想让他动起来,看到他坐着或躺着,就叫他起来,干这干那,队友就生气了。
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用恰当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才是真正的存款。
在学习与成长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