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次见彬哥(张杰彬 国内最贵的个人品牌战略顾问之一,2日课程16万人民币)我写了32篇文章,慢慢迷失在写作的方向选择上。昨天常青社再遇到彬哥,请教他写作方向。他问我以下三个阶段,目前到达什么阶段?
我说最多算一技之能吧。对保险专业的理解,如果称之为技能的话,大家都说自己是专业的,算不上一家之长。
回家后我问先生,我有没有一家之长?先生说肯定有啊,你做的分析表格,就不是一般同行能做出来的。虽然先生不太了解一家之长的定义,虽然他明显的偏袒。但我还是重视了他这份认同感。
佛说:人身难得。其实,人往往连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也不得自知。
晚上我在网上做了一份【盖洛普优势识别】186道题,得出你的行为偏好。结果并不是优缺点的意思,只是你习惯用的行为模式,它没有好坏之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测试一下。地址: http://www.apesk.com/advantage-detecting/ 提醒:分析报告需要关注公号【才储】9.9元 购买。
我的五大优势:
1、思维
2、专注
3、分析
4、审慎
5、完美
一贯以来,我都是思维+分析的蓝色底,内观静坐提升了我的专注力,也训练了对情感的流动。审慎和完美可能源自,潜意思对生命的重新定义。我的墓志铭希望这样写:这个人来过,她认真活过!
目前在关系上的分值不高,虽然头脑层面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真实的活出自我,是我生命的追求。它不用完美,但真实不虚。
自入保险业,通过数据分析,的确赢得不少用户的青睐。我的理解是:自己没什么口舌之才,用图表和数据只是为了贪图方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数据才是中肯不偏的。慢慢的大部分的数据都长在嘴巴上了,嘴巴能解决的事情,就没用再用图表了。随着升经理给团队做培训做PPT 和创业,时间上更加不允许,慢慢的就把这个技能放下了。
想做回想起来,由另一个侧面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锁在一个更小的范围,长时间没有接受新知的冲击呢? 大湾区的一些政策、宏观和微观、基金股票、理财、保险这些层面的东西,其实我都是有能力去做一些调研和分析的。
但事实是,我什么都没有做。没做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用。这明显是个思维误区、逻辑混乱。只有做了才知道有没有用,而不是觉得有没有用。
早两日有个朋友打给我说,他在泰康人寿签了200万人民币趸交的一个保险,钱还没有存进去,让我帮忙分析分析两地的区别。于是我做了下面几个表格发给他。
因为担心泰康人寿的代理人有误导,我还根据泰康产品的合同条款样本,把一些容易有误解的点标注了出来。
因为擅长和还算喜欢,我做这些分析其实是一点都不费力的。罗胖的跨年演讲,把音频转换成脑图,也只是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因为还算喜欢,随时随地都能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没有任何的压力。因为不是最最最喜欢,所以没有太过于重视,自然也没想过如何将它发挥的纯火炉青。
选择写作方向的时候,担心写分析类的文章太干枯,一开始就弃置这个选题方向。到32篇写不下去的时候,问身边的一些朋友,应该继续自嗨式写作,记录自己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想法?还是功利性成系统的写,完善自己技能和想法更好?朋友说,写作既然是写给别人看,看完他应该是有收获才对,而不是来参观你的内心世界。
由发散到聚焦,是在进步!写作需要先上路,边走边纠正,选好方向,在竖向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