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跟母亲吵架,母亲一气之下收拾行李回老家,不再来往。
吵架的原因,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算小事吧。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总喜欢和邻居们比来比去,然后回家就开始叨叨叨模式。
上次因为下班晚,回到家,她就开始说我工作不好,让我辞职,重新找工作。当然这话并不是第一次说,也没有这么委婉,说得有些难听,比如我不中用,没出息之类。不管我做什么,她从来都是否定。
上一天班,本来很累,到家还要听她唠叨。于是,我忍不住爆发了,我让她以后都不要管我,她说好,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心中堵着一口气,我们互相不联系。我带着孩子去上班,没时间做饭,在外面餐馆对付一下,每天上班,兼顾带娃确实很累,这时候,我没有妥协,只想图清净。
一天晚上,看到毕啸南的《在你们离开以前》,书中讲各种各样的人们与父母的故事,有温情,有怨恨,有和解,有矛盾。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年轻时,总是容易误解父母,但在父母逐渐老去时,我们曾经充满怨恨和不解的铁石心肠,在那一刻变得柔软。当父母真的离去,我们终将放下心中的执念。
我对母亲的不满比较多。小的时候家里穷,母亲做很多农活,父亲大多时候外出务工,不见踪影,差不多算是缺席。母亲对我比较“残暴”,让我做农活,做饭洗衣收拾屋子,割草喂猪晒粮食,稍有不称她意,就会被打。各种各样的花式被打锦集,一直铭记在心。
18岁外出打工,那时候我还从来没离开过家,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母亲给我200块,算是对我的付出。幸好有朋友帮衬,才平稳度过第一个月。后来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家里没钱了。
因为工作不顺心,我选择辞职。在去找同学的路上,手机被偷,本来所剩无几的我,特别想回家。我给母亲打电话,她说:“你回来干什么,又不是过年,你重新找工作,赚到钱才回家。”
为母亲这句话,我三年没回家。后来回家是因为外公去世。
那天晚上,我上夜班。母亲打来电话,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传递着外公去世的消息。我坚持着上完夜班,第二天早上坐上了回家的汽车。
这一刻,当有亲人离去,我才有了一丝慌乱。外公是母亲的爸爸,她没有爸爸了。母亲不到8岁,没有了母亲。现在她又没有了父亲,终于隔在我最前面的那一堵墙坍塌,我不得不再次面对母亲。
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的母亲是在8岁时没了母亲,当看到这时,我才惊觉自己的母亲,大概也是这个年纪,没了母亲。突然就释然,她那么小都没了母亲,她又怎么会当母亲呢?
小时候母亲总打我,我一直怀恨在心,觉得她狠心。在我自己当母亲的时候,才发现,谁会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呢?只不过是道理讲不通,孩子实在不听话时,才会控制不住动手,但也不会下重手。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那时候,老家很多人到外打工,村里很多留守儿童。我倒觉得他们过得很好,父母打工赚钱,他们有零花钱,还没有人管,潇洒自在。到现在,我才明白,母亲无论如何都不离开老家,守着一双女儿的心情。陪伴的亲情,才是最深厚的。
儿女承膝足下,虽缩衣节食,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满足。
每大一岁,再回头看曾经的自己,只会感慨幼稚的自己不懂事,再看看年迈的父母,能够相伴,何苦怨言?
儿大,娘不留。雁大,总得飞向远方。走过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一步一步地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年少时的离别,到现在的相聚,每一个时刻都见证着我们的骨肉相连,分舍不了的亲情。
我相信特别是在不富裕的家庭里,很多孩子不能理解父母,对父母有着深深地误解,也有父母确实没有做好的,子女带着一生的怨念活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枷锁,让我们活得很狼狈。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书中看到那个女孩,在父亲去世时,终究是原谅了一切。
父母终究会老去,我们对他们的看法,不管有多厌恶,都将在他们离去时获得释然。生命是轮回的过程,人们都逃离不了宿命的安排。如果生命的尽头注定人们总得原谅,那为什么我们不在一开始就和解?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吧。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父母其实也在尽量做好父母的角色。每一对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不懂怎么做才是最好的,他们在未知的路上慢慢摸索,含辛茹苦,培育我们,同样是一起成长。
他们可能犯了错,但我们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还是和解吧。
当晚看完《在你们离开以前》,我给母亲发了一条信息:妈妈,我想你了。第二天下班回家,母亲做好饭菜在门口等我。那一刻,我才发现,选择原谅,也是放过自己。
希望每一个与父母有误解的读者,能够从这本书里得到释怀,用爱和父母和解,治愈内心的小孩,成就温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