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京进入冬天以后,自己就把早上跑步这事从操场转移到室内跑步机了。记得去年最后一次操场跑步是11月2日,阔别三个多月,今天终于回到操场,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室外配速却快了很多。
去年11月份在操场跑步,150左右的心率控制下,五公里下了配速平均是在5分20秒左右,时隔五个半月,今天却却跑出了4分50秒的配速。让自己着实吃惊了一下。
就思考,这是哪里的原因呢?难道跑步机还有这功效,能够提升配速?自己在跑步机上都是6分钟每公里配速设定的,应该是比现在慢不少,但却快了,着实让自己摸不着头脑。
再仔细想想,感觉应该是从非舒适区到舒适区的原因。
在跑步机上,条件是苛刻的,之所以说是苛刻,是因为各种速度都是匀速的,不能按照自己的双脚速度调整,加上跑步机的大小也是固定的,所以自己就只能适应环境的份了,一旦开始,自己只能调整自己学习跟上跑步机的节奏,速度,面积,于是在这样苛刻的跑步环境中,自己就养成了配合环境的跑步思维,步频,配速,姿势等都必须围绕者跑步机的速度,大小展开。
而今天重回操场,已经适应跑步机苛刻环境的自己发现,不需要再适应环境了,自己可以随时按照的速度,姿势,跑起,随意发挥了,于是自然就会更加容易在宽松的环境下释放自己的运动情绪了,自然速度会更快,并且跑的更轻松了。
仔细想想,要进步还是要让自己多进入非舒适区,让自己主动适配新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自己。所谓学习不就是自己为了适应新环境而掌握的新技能,新认知吗?
反过来,如果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自己可能就看不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自然就无法获得新的认知。
运动如此,我们学习工作成长也同样如此,凡是让自己进入非舒适区的成长工作环境,也许对自己刚开始来说难以适应,但这恰恰是自己进步的空间,如果都适应了,那不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吗。
职业的切换是如此:自己从智能硬件切换成数据服务,刚开始也不适应,别人说什么听不懂,别人做看不懂,被别人各种鄙视,但自己心里知道,这就是未来,就必须一步步把这些不懂,搞懂,而不是打退堂鼓。因此自己主动寻找贵人求助,主动连接供需交流,跟合作伙伴深入连接,在这样逐步深入,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就发现自己的收获开始质变,自己已经逐步适应新的业务环境。已经对产业的上下游,供需关系有一定理解了,产品也已经凸显稀缺的供需价值了。
工作交流沟通也如此,也应该要学会倾听自己不舒服的声音:自己作为一个急脾气的人,经常容易碰到跟自己不同的建议就着急。但自从养成思考的习惯,现在即使听到别人说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也很少激动了,自己会从内心告诉自己,为啥要生气呢?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正确呢?心平气和的听别人说下彼此的观点,也许会学到不一样的认知呢,就这样,现在反而很喜欢跟自己不同观点的人沟通了,因为每次都能够学到不一样的观点认知。
我们整天喊着进步,却睡到自然醒,懒得去运动,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应该都是非舒适区的事情,这也可能就是让我们进步的事情。跑步,思考,系统学习,连接跨界,分享,求助贵人等等,而我们想做的事情,通常都是舒适区的事情,玩手机,刷朋友圈,大吃大喝,玩游戏,按部就班工作等等,这些我们已经习惯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让我们进步的事情。
要成长,就要开始拥抱非舒适区,而拥抱就先从自律开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