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常识”不是“世界的常识”

文/叶音

今天打开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好在播放一部关于大脑的纪录片《大脑深处》,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

在其中,涉及到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现象,就是多数人都曾有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类似于今天突然下雪了,你打开窗户拍了一张照片,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就像先前在哪里见过。还有就是,你去到一个地方,明明之前没有去过,却感觉自己早已涉足于此。

这样的情境是不是感觉特熟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别再想歪了》这本书就阐述了科学有趣的大脑认知偏差。

01“采樱桃谬误”

采樱桃谬误这个词也是挺新鲜文艺的,大多数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它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人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特定证据,而无视其他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企业为了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总是喜欢夸大宣传自身优点,而对某些客户的真实反馈(缺点)视而不见。最终商家还是自食恶果,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在两性关系的发展中亦是如此。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在婚前热恋时,看到的全是伴侣的优点,但在一起生活后,看到的却全是伴侣的缺点,甚至想离婚。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定会马失前蹄。怎么办呢?就是要敢于正视不利的信息并考虑对策。

02“橡胶手错觉”

“橡胶手错觉”又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

《别再想歪了》给出了具体的含义,当你把自己的一只手藏起来,触摸面前与你的手一模一样的橡胶手时,你会觉得那只橡胶手就是自己的手。神奇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种现象——多感官整合。比如说,我们吃东西时感受到的味道。这种味道的体验不仅仅是味觉,还包括气味(嗅觉),外观(视觉),质地和温度(触觉),以及咀嚼时发出的声音(听觉)等。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不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感觉,而是多种感官的整合。

那回到“橡胶手错觉”实验中,就很容易解释了。

“我看到和我的左臂一模一样的橡胶手臂被人用画笔触摸”(视觉)和“我感觉到我真正的左臂被人用画笔触摸”(触觉),这促进了视觉和触觉的整合,从而产生了橡胶手是我的手的错觉。

这就让我不由得联想到那些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的网络博主,他们在网上发布的一系列与义肢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的画面。“义肢”的发明,可能就是“橡胶手错觉”的一种另类的在实际生活中的最佳展现吧。

03知识诅咒

在教育领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找回的零钱”。这就怪了?这明明很简单,怎么孩子们却理解不了呢。

正所谓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见得少了,用得少了,思维技能也就越发生疏了。

孩子们理解不了“找回的零钱”这件事就是如此。因为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支付,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这用电子支付,哪还需要你理解计算找回多少零钱呀?

久而久之,父母一辈还知道什么是零钱,孩子们就不会知道了,当涉及到“零钱”的概念时,自然是一脸懵。就像现在给你一副算盘,让你记账算账,估计也是一脸懵吧。

知识在个人之间,两代人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差异,误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就不能从没有相关知识的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陷入了“知识诅咒。”

书中举了一个“敲击者—听众实验”。

实验参与者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参与者先在头脑里想一首著名的歌曲,然后以歌曲的节奏敲击桌子(敲击者),并要求另一个人(听众)猜测歌曲的名字。

结果是,听众只能答对大约2%的歌名,但敲击者却预计听众能答对大约50%。

到这儿,我想起一档很火的综艺游戏,叫“我做你猜”。就是一组队员参与游戏,由第一名队员思考并摆出一个姿势,下一名队员心领神会之后持续以相同形式向下一名队员传递,最后一名队员说出第一名队员想要表达的正确意思。

由于时间和游戏规则限制,这个游戏出错率极高。

这些实验都进一步说明,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多么困难。

所以,当触及到对方的知识盲点时,我们如果想要对方能理解自身的意思,就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保持耐心,用一种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持续沟通,摆脱“知识诅咒”。

一开始,我就被书名吸引,我到底想歪了什么?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启了阅读之旅,结果不负所望。

《别再想歪了》从日常问题入手,从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3个角度出发,剖析了60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并给出了解决之道。

读这本《别再想歪了》,我真的是边读边对号入座,它真的是狠狠地刷新了我的认知。嗯,这确实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一本好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