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年,满目疮痍,遍地灾民。
一车又一车的粮食被发放下去,可灾民死亡的数量还是在不断攀升。
粮食从朝廷下令发放,各省各地开仓放粮。十石粮食,下发各县,变为七石,下发各镇,变成五石。到了放粮施粥之日,运气若好,或许灾民能喝上一两日稀米星子,运气若不好,灾民便是饿死都不曾知道朝廷曾下旨放粮。
用八字形容当时便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时年,是为官者,莫不是风生水起。往往天灾之年,是为发财之年。
时年,是为官者,独有一人,深得民意,时时深入旱情重区,上得天听,为民请命。
时年,朝廷第三次下旨放粮,下发千余,层层盘扣,竟是不少一石一斗。
可这些粮食里,却掺满了沙子。
可百姓只见有粥粮发放,全然不在意砂石裹在其中。拣一拣便是了。
有初入仕途的地方年轻县丞看到此景,不由心生愤怒。一封奏折递上,却万万没想到,最终竟是被那位独一人的青天压了下来。
一封封奏折呈上,无一例外,全被压了下来。
说好的为民请命的青天呢?说好的与贪墨势力斗争到底的清流呢?说好的为百姓争粮谋生的父母官呢?难道真的只是愚弄百姓,吹捧起来的表面文章吗?
此时有其他一些官员找到年轻的县丞,告知他:“此人行径恶劣,此次的赈灾粮食便是他下令掺入的砂石,简直令人发指。”
年轻的县丞看着这些肥头大耳的官员冷声一笑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人做过的勾当,今年若不是他率先贪了粮,往里掺了沙子,令你们无粮可收,你们会如此恼恨成怒?不需你们过来撺掇,本官自是要上奏皇上的。”
官员们被噎了口气,一时脸色都有些讪讪,但仍是各自为自己辩解一番,再同仇敌忾的表示愿意与年轻县丞一同联名上书弹劾。
此本弹劾奏折自是有人用其它门道顺顺利利的递到了皇帝的案头。皇帝大怒,认为此所谓青天乃自我炒作,携名裹利,样样都贪,尤为可恶不可恕。朱笔一划,青天便被下了死牢,秋后问斩。
青天抄家之时,家中未有一分长物,只抄出了剩下那部分被他贪了的粮食,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被查出的粮食里,亦是裹杂着砂石。而这些粮食与之前砂粮数量相和,却然与朝廷下放的数量丝毫不少。
这些裹杂着砂石的粮食无人稀罕,仍是顺利的下发到了百姓的手中。
放粮由年轻的县丞主持,看到百姓们领到粮食时由衷开心的盛开着脸上的褶子,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放粮结束后,他连夜赶到京城死牢,对着栏杆后那个已经不成人形的青天,神色复杂:“老师何苦如此?”
青天抬头,看清眼前的人,脸上表情却是欣慰:“你是我门下最优秀的学生,你该知道,若非如此,又该如何呢?”
年轻县丞闻言似是终于确定了一件重大疑惑,脸色由震惊转为悔恨,终是化为满面悲凉。
为何令他尊敬的老师此次不再与贪墨党抗衡,为何老师此次突然不再严格勘查粮食,而是一人吞下这一半的粮食往里掺沙下放。
因为真正需要粮食的人,根本不在乎粮里是否有沙。
粮里有麸糠,那便一起煮了吃,粮里有沙石,那便拣出来再煮。救命的粮食,无论怎样都能救命。
而衣食富足的这些家伙,无所谓此次得失,没有这次,还有下次,下下次。总之,在位一日,便不愁无墨可贪。
青天扣下这一半粮食,待另一半发放完,这一半便可跟上,如此,这些粮便能一斗不少的到得老百姓的手中。
此时,他也终于明白,自己被人当了枪使唤,亲手替敌人将恩师送上了断头台。
悔不当初,悔不当初。
秉着一心为国的热血初为官者,有满腔悔恨,也有疑惑不解:“老师为何要走此绝路?为何不将事实上奏朝廷?”
青天摇摇头道:“一国之君,主的是家国天下,家里的人各自如何,岂会心中无有定论?这些贪墨官员,战时便可充当国库,安时是为子孙后代。自当是敛财,可这敛下的财最终为谁所用,唯有那一人说了算。不过是高处那人难得糊涂,不过是底下巨贪飞鸟良弓罢了。”
年轻县丞张了张嘴,终是不知如何开口。原来这就是为官之道。他跪下向青天三伏叩首行了大礼,是为答谢恩师为他授予这最后一课。
贪墨者并不是一开始便是巨贪,都是由小到大的纵容,睁眼闭眼的默许。所有结果,也不过是由小见大的积累。
这便是水至清则无鱼么。
青天死后,此贪粮大案最终告破,昭告天下,原是三名地方县令与师爷胆大包天犯下此滔天罪行。但信与不信,自是人人心中有把清明称。
京郊,一年轻人站在一处无字碑前,自嘲一笑,道:“原来,做官之道不过是‘为虎作伥’四字。”
【呃…其实我对古代官员制度不很清楚,若有bug,将就看吧。典故是缘于知乎上有一问题“你见过哪些外行不懂实际却精妙的设计”,答曰:“廉租房不设独立卫生间”。起初不懂,见到有人解惑“因为真正需要住处的人根本不在乎有没有独立卫生间,只求安身立命”。然后就突然想起来了和珅往赈灾粮里掺沙子这件事情。不牵涉三观,《铁齿铜牙纪晓岚》基本全是杜撰胡咧咧,可里面有些台词真的很引人深思。不想评价和珅的台词或者是历史上的和珅,因为我自认为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只是突发感想,只是想哪写哪,只是给你们讲个睡前小故事而已。纯属瞎写。】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