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认为,最近自己修炼的还不错,和儿子的沟通还算顺畅。
晚上儿子画画课结束后回去的路上,莫名其妙哼哼起来。因为开车没听太清楚,我理解的是他喜欢托马斯贴画,可老师给的是别的。
我用尽平时所有的招数,安慰、哄、转移话题、假装生气要发脾气……都不管用,他还是不停地在我耳边哼哼哼,我真的很想揍他。
2
我:“你到底想要什么?”
儿子:“我就想要托马斯贴画!”
我:“你想要托马斯贴画,可是老师奖励你的是别的,对吗?下次老师奖励贴画的时候,问老师能不能让你自己选,好不好?”
儿子:“是有两个贴画,托马斯贴画丢了。哼哼哼……”
我(努力压着火):“想一想,贴画是怎么丢的?”
儿子:“我去惠子老师画画的教室时,掉在门口了。哼哼哼……”
我:“怎么还哼哼哼,你自己弄……”意识到说话方式不对,我立马转换话锋:“我们先回家,妈妈得专心开车,你不能打扰妈妈开车,知道吗!”
儿子:“哼哼哼……”
3
终于开回院里,把车停好,我想和他商量先回家再讨论解决方案。情绪更加激烈了,耍赖不肯下车。
我(强压怒火):“你知道贴画为什么会掉吗?因为你跑来跑去、它就这样一点点滑下来了(我的手顺着他的衣服往下滑)。咱们以后一定要保护好贴画,把它装在口袋里,这样就不会掉了,是不是?”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没有接受我的提醒。
忽然想起书中讲的体会孩子的感受,我转身看着儿子轻声说:“最喜欢的贴画丢了,好伤心,是不是?妈妈喜欢的东西丢了,妈妈也会很伤心的。”
得到认可和理解,儿子立刻贴过来,连连点头,但依然沉浸在伤心的情绪中。
感受到儿子的伤心,我做了最后的尝试:“那咱们把马甲打开看看,贴画会不会只是往下滑了、但还没掉下去……”话还没说完,“呀!”我俩同时惊呼,儿子立马破涕为笑。
儿子小心翼翼将宝贝放进口袋,以后,他会更加珍惜、爱护他心爱的宝贝。
4
倾听: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的真实需求。
我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的哼哼惹我烦了,却对孩子的反常情绪视而不见。很少深入思考:他为什么哼哼?为什么怎么安慰都不管用?
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会是什么感受。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如果我不由分说揍他一顿,只会压制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对他后期的性格培养有害无益。
人与人之间,多考虑“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是什么感受”,世界会和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