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医生第一句话便是叮嘱我们:“千万不要让他站,前面有一个哥哥腿变形了。腿变形了才来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养育孩子应该是一个静等花开的过程,但是在快节奏的环境下,每个父母都心急如焚,时时刻刻处于竞争当中。我家宝宝还不会翻身,奶奶就说大一个月的堂哥已经撑直脚了;还没添加辅食,堂哥已经一顿吃一碗粥了;还没开始学坐,人家已经爬得像飞机一样快了……
每天在这样的轰炸下,我几乎就要以为我的孩子发育迟缓了。有很多妈妈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胖乎乎的好可爱,总会有点自豪感,至少是如释重负。但是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偏瘦小的,听到别人指指点点,真真如火上浇油,发不发作全看对方重量够不够。孩子的体重,不仅关乎其身体的健康,也关乎了妈妈的颜面。
家里的老话说,七坐八爬九生牙。宝宝已经满七个月了,可是坐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坐,整个身子向前倾几乎都要贴到地上了。担心他折了腰,所以爸爸连连叮嘱奶奶不要放他坐那么多。他也不喜欢坐,每次要放他坐下,他的一双腿撑得像竹杠一样,怎么也不肯弯下。
到了这个月龄,亲戚打电话问候,大多都问,宝宝会坐了没?
“没吧,不知道呢,没坐过。”
老家的爷爷问,外公外婆问,婶婶伯伯问,姑姑姨姨们问,每次都是一样的回答。
后来问得实在不耐烦了,我一把把宝宝按在地上,然后放开手。嘿!小家伙居然没掉下去!这个姿势坚持了几分钟,我也抓住时间拍了几张照片。婆婆从厨房里出来时差不多到了尾声,他正缓缓地要掉到地上了。我一把接住,问婆婆:“刚才宝宝坐了几分钟了哦。”
“是吗?那会坐了哦。”
“坐几分钟就算会坐了?!”
“是啊,几分钟也算了。”
“那下次他们打电话问的时候,你就说会坐了。”
尽管我知道,问完会坐,他们还会问会不会爬了,会不会站了,会不会走路了……每个时间段总有问的话题。但是总算不用应付这个问题了。
后来不久,家里来了某亲戚一家三口。那女亲戚一直要让宝宝坐着,做了简单的解释之后,我就一直忽略她的提议。但是她却不知疲倦地从中午一直说到傍晚。晚上和另外两个亲戚一起下馆子吃饭的时候,宝宝刚好坐在她身边。她一见我们到了就说要宝宝坐起来。我连连抢先抱起宝宝,说他不喜欢坐的。然后哄两下再放下去躺着。
等我差不多吃完饭了,她还在宣扬她坐的理念。
“为什么要坐?”我终于忍不住问。
“坐了就不用抱了。”她转过头去看着我婆婆,“你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可是平时我也不赞成抱太多。”
“那你让他怎么着?”她很惊讶问道。
“随他喜欢,不过一般是鼓励他趴着。最好可以坚持每天两个小时趴着。”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要教孩子技能,并不是因为那些技能已经适合他了,而是为了减轻大人的负担。
其实孩子前八个月的发展基本上遵循同样的顺序,经历同样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我关注别家小孩的生长情况的原因。从其他小孩的身上我大概能够预知自己的小孩处于什么阶段。当然也可以参考生长曲线。可是活奔乱跳的宝宝总比书本来得有看头啊。
有关于同卵双生子的早期研究中,有研究者让双生子的其中一个孩子练习某些动作,而另一个小孩不练习。研究结果表明,练习对儿童的动作发展几乎没任何作用,当最终让未练习的孩子做出这些动作时,他们很快就能赶上那些练习过多次的孩子。练习只是在成熟所允许的范围内使婴儿把动作掌握得更好一些。我家宝宝坐的经验,也算是不严格地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练习也并非不曾起过作用。肯尼亚的吉普斯几人,在婴儿八周大时,就会用手撑在婴儿腋下,推着婴儿向前让他们练习行走。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会被放进一些凹洞里,这些凹洞的四壁会支撑着婴儿,使他们保持向上的姿势。因为这些经验,吉普斯几人的婴儿会比西方婴儿提早五周学会坐,以及提前一个月学会走。
只是,那些较快掌握这些技能的宝宝,并不意味着会比较慢掌握的宝宝聪明。动作技能的发展速度很少能预测孩子的未来。所以,那些一味让孩子爬得更快,坐得更快,跑得更快的家长,你究竟较的是什么劲呢?不如坐下来,慢慢地喝杯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