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革命”(下)

(四)互联网“土著”V.S.互联网“移民”

过年在爷爷奶奶家,这样的景象可谓十分常见:七十多岁的爷爷和五岁的小堂妹各持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共同享受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体验。

作为互联网“土著”的一零后小堂妹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就已经受到来着各种互联网设备的“熏陶”,其对于网络上新事物的接受与适应速度甚至超过了我:从抖音App到热门单机游戏再到支付宝新年集五福抢红包,哪一样都十分熟练。而爷爷这个互联网“移民”则在适应老年机向智能机的转变过后,不出意外的将老年人都喜爱使用的微信作为自己网络生活的主要阵地,忙于群发节日祝福信息以及向我安利各种微信公众号推文。这不,爷爷正为了他在“今日头条”App上的评论得到了网友的点赞,走过来向我开心地炫耀。

人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是一方面,但老龄互联网“移民“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低龄“互联网“土著”们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始终是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在家时,我经常接到爷爷打来的电话询问微信使用以及手机空间清理的问题;我不在时,爷爷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跑到离家很远的营业厅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对许多这样接受能力缓慢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的带来的不适应与困惑比其蕴含的无限衍生价值及可能要更加明显。

而我从小堂妹身上感受到的则是对儿童过度依赖和沉迷于电子产品的担忧。现在的智能手机与平板已然被很多家长当成了“哄孩子“的工具,甚至用它们代替了本应有的交流与陪伴。拿走小堂妹手中的手机,她会立刻表现得焦躁不安,并开始寻找另一部可替代电子设备,如果得不到电子产品,则开始大哭大闹。可见,人们与智能互联网设备的关系如何调整,互联网时代的健康生活方式如何确立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寂静的“革命”

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最直观地反映在居民普通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某一天睁开眼睛,改变就悄然这样来临了:你很少再闻到纸钞的油腻腻的味道,一部联网手机就能搞定所有支付问题;你每日必读的晨报在锈蚀的报箱中堆积蒙尘,取而代之的是有由算法推荐实现的个性化定制新闻;你对电视节目的期待再不如往日那般强烈,因为网络视频平台上资源应有尽有;你开始减少外出购物的次数,亚马逊与淘宝商城为你打开了购物新世界的大门;你感到手机是前所未有的必要,只要离开超过五分钟就感到焦躁不安,胡思乱想……

没有喧哗,没有提前的预告,更无法完全拒绝与反抗,我们就这样被这场迅猛的洪流夹带着,自动地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