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接连听了多节关于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在这些课例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老师对课文的教授还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语用学习的教学很少,一闪而过,甚至没有。
例如,在《猫》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止步于让学生说出“老舍先生表达出对猫的情感”,却鲜少引导学生拆解“老舍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老舍的语言特点”等语用教学;在《母鸡》的课堂上,学生能复述老舍对母鸡情感的变化,却无人追问“对比手法如何强化情感张力”。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使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沦为空中楼阁。
双线并行:人文浸润与语用落点的平衡之道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恰似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本单元以“动物之爱”为人文主线,通过《猫》《母鸡》《白鹅》等经典文本,让学生感受作家对生命的细腻体察。但若仅停留于此,便忽视了教材更深层的设计逻辑:从“体会情感”到“拆解表达”的能力进阶。
以《猫》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实则是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如何用“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的口语化句式,将批评包裹在宠溺之中;链接夏丏尊、周而复的写猫片段,则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直抒胸臆”与“细节白描”两种不同的抒情路径。这种编排提示我们:人文主题是载体,语用要素才是内核。教师需像解牛庖丁般,带学生剖开文本肌理,看见字词背后的表达密码。
语用突围:构建“走一个来回”的能力闭环
2022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明确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走一个来回”的思维闭环:从语言形式走向情感共鸣,再从情感共鸣回归语言规律。
一:在比较中发现表达规律
• 横向勾连:将老舍笔下的《猫》与《母鸡》对比,分析“同一作家如何用不同笔法抒情”——前者用生活化场景展现猫的“古怪”,后者以情感反转凸显母鸡的“负责”。
• 纵向贯通:将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并置,引导学生发现“拟人化描写”“反语幽默”等共性表达策略,理解“抓住特点反复渲染”的写作智慧。
• 跨文本迁移:语文园地中“明贬实褒”的交流平台,可结合生活实例(如“我家小狗真是个捣蛋鬼”),让学生体会反语背后的情感温度,并尝试模仿创作。
二:在情境中实现语用迁移
本单元习作突破传统“写动物”的单一模式,创设“领养公告”“动物观察日志”“给朋友的信”三种情境,这一设计极具匠心:
• 情境一(领养公告):需突出动物外形萌态,可借鉴《猫》中“蹭你的腿”“踩印几朵小梅花”等拟人化细节;
• 情境二(观察日志):要精准描述习性特点,可模仿《白鹅》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概括性语言;
• 情境三(书信分享):侧重情感传递,可学习《母鸡》中“不敢再讨厌”的含蓄抒情。
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实践,学生能切身领悟“表达目的决定语言策略”的语用规律。
重构课堂:让语文要素扎根生长
当前语文课堂的症结,在于将“内容理解”与“语用学习”割裂对立。破解之道在于重构教学逻辑:
1. 以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摒弃“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浅表提问,转向“作者如何让这种情感打动读者”。例如,在《白鹅》教学中,可设问:“‘鹅老爷’这个称呼看似批评,为何反而让人觉得鹅可爱?”引导学生聚焦“贬义词褒用”的语言现象。
2. 用支架赋能方法习得
为《母鸡》设计“情感变化坐标轴”,让学生标注老舍态度转折的关键词(如“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进而发现“对比制造情感张力”的表达策略。
3. 以跨界打通读写壁垒
在阅读《猫》后,可让学生模仿“说它……吧,的确……可是……”的句式,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在实践中体会“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
结语:回归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
语文教学不应是单行线,而应成为连接“人文感悟”与“语用能力”的立交桥。当教师带着学生既品读《母鸡》中“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生命礼赞,又拆解“情感反转”的写作技法;既感受《白鹅》里“三板一眼”的幽默情趣,又提炼“抓住特点反复渲染”的表达规律时,语文课才能真正实现“立人”与“立言”的双重使命。唯有如此,方能让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在课堂上绽放出共生共荣的璀璨光芒。语文教学若只停留在内容理解,便如同欣赏一幅名画却只谈论“画了什么”,而忽略构图、色彩与笔法的精妙。
统编教材第四单元的编排启示我们:唯有立足语言形式,在“情感共鸣”与“方法习得”之间架设桥梁,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立体生长。当教师敢于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感悟情感”转向“探究表达”,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能力拔节的沃土。
杨镏锴
2025.4.15
最后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如何落实语用实践的书:
孙绍振《名作细读》
王林波《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
王崧舟《美在此处》《美其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