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长安的市集总在晨光里喧闹,金铺的伙计敲打着新铸的元宝,玉器行的掌柜小心擦拭着温润的玉佩,往来的行人目光总在珠光宝气上流连,仿佛那些沉甸甸的金玉,便是世间最珍贵的念想。可在城南的终南书院里,有个叫王勃的少年,却总在窗下捧着书卷,偶尔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那里没有黄金的光泽,没有美玉的温润,只有一片辽阔的青云,在风里舒展着姿态。他笔尖落下的诗句里,藏着旁人不懂的心事:“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这不是少年的狂傲,而是一颗心怀远方的心,对世俗浮华最清醒的告别。

“昂昂独负青云志”,首先是一份“不与俗同”的倔强。青云之志从不是随波逐流的念想,它像崖缝里生长的松柏,明知周遭是坚硬的岩石,也要拼尽全力向上伸展,只为触碰更高处的阳光。就像东晋的陶渊明,年轻时也曾做过彭泽县令,县衙里的案几上,时常堆着乡绅送来的金锭、商人奉上的玉璧,手下的小吏劝他“收下这些,日子能更宽裕”,可他看着那些闪着光的物件,只觉得心里发闷——他要的从不是案头的金玉,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于是上任八十余日,他便挂印而去,带着一把锄头走进了南山的田野。那时的人们笑他傻,放着安稳的官禄和唾手可得的财富不要,偏要去种那“看天吃饭”的庄稼,可陶渊明却在田埂上笑得自在——他的青云在田园间,在诗酒里,那些世俗追逐的金玉,在他眼里不过是束缚心灵的枷锁。

这样的“倔强”,在历史的长夜里从未熄灭。唐朝的李白,二十五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走过蜀道的险峻,看过长江的壮阔,也尝过长安的繁华。唐玄宗曾召他入宫,让他为杨贵妃写赋,赐他金樽美酒,可当他发现宫廷里的“青云”,不过是为权贵寻欢作乐的点缀,便毅然离开了那座金碧辉煌的牢笼。他在诗里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怕此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哪怕他曾在流放的路上受尽苦楚,也从未后悔——他的青云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期许,那些宫廷里的金玉绸缎,怎及得上他笔下的万丈豪情?

而“下看金玉不如泥”,则是一份“志在高远”的清醒。金玉的价值,从来只在世俗的衡量里,若心中装着更辽阔的天地,那些能让世人趋之若鹜的珍宝,便成了不值一提的尘土。北宋的包拯,在开封府任知府时,曾有人深夜送他一块价值连城的和田玉,说“一点小小心意,望大人笑纳”。包拯看着那块莹白的玉,却指着案头的“明镜高悬”匾额,厉声说道:“我这匾额照得见是非曲直,照得见人心善恶,却照不得这些沾满铜臭的东西!”他一生清廉,衣柜里只有几件打补丁的衣服,案头只有笔墨纸砚,可百姓却为他立了无数块“德政碑”——在包拯心里,百姓的口碑才是最珍贵的“青云”,那些能买通人情、能堆砌财富的金玉,连脚下的泥土都不如。

这份“清醒”,在当代人身上依然闪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在稻田里奔波,他的实验室是田间地头,他的办公用品是草帽和锄头。有人曾问他:“您研究出杂交水稻,拯救了数亿人的粮食问题,想要什么奖励?”他笑着说:“我只要稻穗长得比人高,谷粒长得像花生那么大就行。”他的家里,没有昂贵的家具,没有珍稀的藏品,只有满墙的稻穗标本和一摞摞农业书籍。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每天去稻田里看看,哪怕走不动路了,也要让助手把稻田的照片拍给他看——袁隆平的青云,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是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那些能换来豪车豪宅、能彰显身份地位的金玉,在他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远不及一粒饱满的稻谷有分量。

可反观当下,总有人把“金玉”当成了人生的全部目标。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惜违背良心做假账、卖假货;为了攀附权贵,不惜放下尊严阿谀奉承;为了追求名牌,不惜透支信用卡、借高利贷。他们以为手里的黄金越多,身上的玉器越贵,人生就越成功,却忘了问问自己: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真的能填补心里的空虚吗?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满柜的奢侈品,会不会想起年少时曾想过的“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梦想?就像市集里那些围着金玉打转的人,他们看不见书院里少年望向青云的目光,也看不见田野里老人抚摸稻穗的温柔——他们被“金玉”的光芒迷了眼,再也看不见真正的“青云”在哪里。

其实,“青云志”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可以是一个老师想要“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的初心,可以是一个医生想要“治好每一个病人”的执着,可以是一个消防员想要“守护每一个家庭”的担当。它不需要我们放弃所有的物质生活,却需要我们在面对金玉诱惑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在面对世俗压力的时候,保持一份倔强。就像王勃写下那句诗时,他或许只是个寒窗苦读的少年,没有权势,没有财富,可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天下,装着对文学的热爱,装着对理想的追求——那些别人看重的金玉,在他的青云面前,自然轻如鸿毛,贱如泥土。

夕阳西下的时候,长安的市集渐渐安静下来,金铺的元宝收进了保险柜,玉器行的玉佩放进了锦盒,只有终南书院的窗棂上,还映着少年伏案写作的身影。他的笔尖还在纸上流动,写下的诗句里,藏着穿越千年的力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或许就是“昂昂独负青云志”的真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面对多少诱惑,只要心里的青云不消散,就能活得坦荡、活得热烈,就能在岁月的长河里,活成比金玉更恒久的光芒。

愿我们都能做那个“独负青云志”的人,不被金玉的浮华所困,不为世俗的眼光所扰,带着心里的那份倔强与清醒,朝着自己的“青云”飞去。当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时回头看,便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心动的金玉,早已在时光里化为泥土,而我们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却像青云一样,永远飘荡在人生的天空里,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登村后茅草山 陈丘退垦多乔树,鸟宿登枝第几春。 十里烟霞无瘠土,一枰冷暖系生民。 花闲松竹青何限,石卧枫榆色未...
    雪野炊烟阅读 2,144评论 0 2
  • 白居易诗全集(J1) 「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 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 「集贤池答侍中问」...
    汉唐雄风阅读 13,100评论 1 12
  • 【第二章:初识凡尘】 晨曦微露,柳溪村在第一缕阳光中苏醒。青石小径旁,稻田随风起伏,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头,仿佛在迎...
    御风小子阅读 583评论 0 3
  • 前两天跟母亲通电话,家长里短之后,谈到一个词——双抢。一下子勾起了很多的回忆,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现在的孩...
    张文中1阅读 4,117评论 0 4
  • 辛丑初,由芦荻发起,应芦荻邀约,几个清韵女子读书会的姐妹即将开启一场“二十四节气”的约会。 每节气一约,每期一拍,...
    丁香花边语阅读 3,511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