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表彰个别女性,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这个节日的意义已经被稀释了。它本该是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象征,但现在却常常被简化成一种“模范女性”的展示窗口。这种偏离初衷的行为,不仅让人为之遗憾,更可能让一些人感到被忽视,甚至被冒犯。
表彰偏离初衷,打了“性别平等奋斗者”的脸
妇女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女性争取权利的斗争,比如1908年美国女工的罢工、1911年的国际妇女节大游行等。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是女性对平等权利的呐喊和抗争。然而,如今的妇女节更多地被用来表彰职业女性的成就,比如“三八红旗手”这样的称号,通常授予在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女性。这种表彰当然值得尊重,但它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妇女节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表彰“成功女性”,而是为了推动所有女性的平等权利。
当表彰活动变成一种“精英女性”的展示,它就偏离了妇女节的初衷。那些为性别平等奋斗的女性先驱者,她们的牺牲和努力,难道不应该被更多人记住吗?表彰行为如果只聚焦于成就,而忽略了斗争,实际上是在削弱这个节日的象征意义。
忽略普通女性,打了“被边缘化群体”的脸
表彰活动中,往往集中在职业女性的成就上,比如科学家、医生、企业家等。但问题是,这种选择性关注会让其他女性群体感到被忽视。比如,家庭主妇、农村女性、跨性别女性等,她们的贡献和价值是否就不值得被看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Lady Gaga和跨性别女性Dylan Mulvaney在妇女节的合影引发的争议。有人认为跨性别女性不应被纳入妇女节的庆祝范围,而Lady Gaga则坚持跨性别女性也是女性。这种争议背后,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狭隘定义。妇女节本该是一个包容所有女性的节日,但如果表彰行为只聚焦于某些特定群体,就会让其他女性感到被排除在外。
还有农村女性,她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她们的故事往往被主流叙事忽略。比如“麦小登”通过短视频记录农村生活,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真实面貌,还通过助农活动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女性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但她们的贡献是否在表彰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种选择性关注,实际上是在强化某种“精英化”的女性形象,而忽视了女性的多样性。
商业化和符号化,打了“真正关注平等的人”的脸
更让人无奈的是,妇女节的表彰行为有时甚至被商业化和符号化。比如,有些品牌在妇女节期间推出营销活动,试图通过表彰女性来提升品牌形象,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背离了妇女节的真正内涵。比如,Ubras曾以“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广告语推广内衣,这种将女性职场发展与产品强关联的做法,不仅物化了女性,还与倡导女性独立背道而驰。
这种商业化的表彰行为,实际上是在消费妇女节的意义。它让那些真正关注性别平等的人感到失望,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推动平等,反而可能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表彰的局限性,打了“社会偏见”的脸
表彰行为本身也存在问题。它往往聚焦于个体成就,而忽略了女性作为一个群体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表彰一位女性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否掩盖了女性在科研领域整体比例偏低的现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仅占33%。这种表彰行为如果缺乏对性别平等的系统性推动,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化的“政治正确”。
此外,表彰行为还可能无意中强化某种“模范女性”的单一化定义。比如,表彰那些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女性,是否在暗示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等角色的价值较低?这种单一化的定义,不仅忽视了女性的多样性,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妇女节的意义,不该被稀释
妇女节表彰个别女性,打了谁的脸?它打了那些为性别平等奋斗的先驱者的脸,打了被边缘化女性的脸,也打了真正关注平等的人的脸。更深层次地看,它是在提醒我们,妇女节的意义正在被稀释。
要让妇女节回归它的初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表彰,而是推动真正的性别平等。表彰可以有,但它必须是多样化的、包容的,能够反映女性在不同领域的多样性和贡献。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政策,解决女性在职场、家庭、社会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这样,妇女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节日,而不是一个被消费和稀释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