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一个自然年即将结束的时间点上,总是习惯回顾过去,写一个总结。这一次,打算逆向操作,以畅想未来的心情寄语新年。这种想法的初衷既源于最近一周在学业间歇陆续看完两本个人成长类的读物,更因为站在跨年这样的历史时刻,想到2018内心便会生出的期待感与使命感。
寄语之一:把空想付诸行动。
其实2012年考过了韩语中级以后,我总在幻想要把这个技能变现,真正成为有一技之长傍身、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可事实是,我却每每满足于在各种各样的旅途中用这门语言去实现一些初级交流,然后在同行者赞叹羡慕的眼光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在《认知突围》这本书里,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表现出的行为上的懒惰,根源在于认知能力上匮乏。如果对一个事情的认知始终停留在静态思维上,感觉看不到机会就不想浪费时间,实际上,在那些不确定要不要去行动的犹疑里,反而才真的是白白消耗了时间和生命。
其实我知道,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是有用的,对实现我的那个幻想来说。但同时,违背人类心向舒适这种本性的懒惰和意志力不足却不容分说地占用了我的一部分心志,时不时冒头打击我说,算了吧,你又不是科班出身,再学又能学到哪儿去。
对于这样的错误认知,《认知突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做起来”。这不就是前两天在改论文的痛苦过程里提醒自己的“先求成”吗,这样看来,对于论文这种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已经有了“先做起来”的觉悟。那么接下来,在新的一年,需要改变的就是把这个方法贯彻到想做而没做的事里,达到提升和精进。
寄语之二:早起,为了自己。
有人说,人生有无限种可能。又有人说,人生也只有这一生。我想说,无论对于哪一个说法,早起都是支撑其合理性的必须。比如前者,如果你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那么粗俗地说,吃喝拉撒睡的时间都是必要支出,那么完成本职工作或者说仅仅是做自己就很不易了,怎么体验无限种可能?《人生效率手册》的作者以其受益者的身份告诉我们:早起。再比如后者,正因为人生只有这一生,我们才更不该浑浑噩噩不是吗。每天比别人早起几个小时,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在延续和丰富这仅有的一生。
可是早起很难,尤其是在屋外动手动脚的冬天,要决绝地离开跟你缠绵悱恻了一整晚的床铺真的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但事情再难,困难再大,这世界总有人做得到。乔布斯四点起床的旧闻自不必提,就说这本书的作者张萌,还有经常在简书首页露脸的萌薇,看到她们都长年坚持五点起床的习惯时,问题来了,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就做不到呢?
回到《认知突围》里,作者有一个相当扎心的解释是,因为你对成功对金钱或其他种种欲求之渴望,都还比不上你对睡懒觉的那种渴望。真是犀利,真是打脸。我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可要说真刀真枪地甩开膀子干起来,奋起直追呢,却连早起这件本该是最容易、最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小事都做不到。时间就那么多,要分给正职主业,要分给亲情友情,要分给基本需求,还要时不时挤一些给不期之约...不把早起的宝贵时间分给自己,又何谈改变与进步呢。所以,新的一年,精彩从早起开始。
寄语之三:未雨绸缪,计划先行。
一个朋友,几年前曾雄心壮志,对学业、事业、爱情都充满了积极的愿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从学校迈向社会,生活里的苟且开始一遍遍消磨他的意志,原本那些宏图大志被平凡日子里的琐碎拆解地七零八落,不忍卒视。前两天,当我们聊到新年将至,聊到制定计划的时候,朋友说,没计划,反正计划了也完不成。那种弃疗的无奈不能不让人一声叹息。
其实,我们自己的内心都是很单纯的,这种单纯的一个表现就是,你反复给它传播一种理念,它就会深信不疑了。像这样试都没有试就先预设出消极结果,然后再以此为由回避尝试,伤害的只有自己,因为你用思想和行为上的怠惰欺骗了自己的一颗真心。
不敢列来年的目标清单,因为怕自己做不到,因为要省得年底再失望。有些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矛盾和纠结。可是从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用上行事历开始,提前写下来每天要做的大小事情,完成后再一一划掉,早已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尽管没能像时间管理专家们指导的那样完全实践了科学缜密的用法,但就凡事“预则立”的规划效能而言,自己已在受益,所以以后当然要继续坚持,相信计划的力量,相信目标法则的力量。
寄语之四:善待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终究是术业有专攻,新的一年,推进学业仍是核心任务。但在看专业书、多写论文这个重要而紧急的事务之外,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是特别需要和值得善待的,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关爱家人,呵护友情;
持续输入和输出,以分享促学习;
提升效率,磨炼更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