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周末,一直在恶补电视剧《大江大河》。之所以对这部剧感兴趣,主要是它基于历史环境变化制作出来的故事线能够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力量冲突、机遇与巧合给我们这种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人一种视角去观察社会和人心的变化。本文不探讨这里面改革的困难与激情,也不深究这里面对于历史的讲述有多大的真实性,只是今天在看到人物宋运萍在绊倒一尸两命后,别人感叹“好人都不长命”这一句台词做一个自己的思考简述。
电视剧尤其是国产剧的好本事就是把故事里的人物进行分类,有了分类,就有了性格,也就有了人物的灵魂。演员对人格的代理,也许是迎合了社会需求,也许是引导了社会道德,更或许只是编剧或导演自我人格的放大,一个人物的分类是抓住观众好奇心、同理心的重要工具。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简单的把人物分成“好人”与“坏人”。一般的套路是好人要经历万险甚至是付出沉痛的代价才能够在与坏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也能够赚足观众的眼球。可是如果现实生说中如果有人感叹“好人不长命”或者是“好人没好报”之类的话,不知道一般人有没有类似的话有自己的一番解读。
那到底什么是好人呢?我认为“好人”仅仅是一个非常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心中的好人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简简单单的例子,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可能是吃肉的,可是在哪些纯粹的素食主义者来说,这一个好人可能真的要打上个问号。实际上我也同意这么一个说法——没有十足的坏人,通常的解释是一个做了坏事的人不妨碍他是一个好父亲或者是好丈夫之类。但是如果往好人这方面想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假设“没有十足的好人”。
“好人”这个词一般是大众的共同臆想。想象我们身边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吧,那些路边冒严寒酷暑保证交通通畅的人是好人;那些不怕麻烦与被讹上的人耐心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时好人;那些付出自己生命拯救他人的英雄是好人;那些假期放弃天伦之乐坚守工作岗位的人是也是好人,如此种种,无法一一列举之。但是简单的总结出来,就是那些做了我们认为是应该做的,我们的道德观念认同的事情的人就是好人。
这里的重点,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好人”却是想象出来的。比如本拉登在国际社会上是公认的大坏蛋,但是在他忠心耿耿的手下眼里,他可真的是一个十足的好人。就算一个人在他的环境下努力做一个善对他人的好人,也还是会有那么一个两个的反对者。不是说这种好人没有,可能我所知的是没人可以做得到。如果有人说刚刚出生的婴儿可以算作是一个好人了吧,但是中立的讲,孩子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应该还不具备什么好与坏的评判。如果非要说没有恶就算是好的话,那生这孩子的父母对他人来说一般就决定了这个婴儿的好坏。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两种人的结局是非常关心的,好巧不巧,这恰恰就是“好人”与“坏人”。如果是坏人终于在博弈当中落败,总有人会觉得是罪有应得,如果坏人因为意外而有了败落的结局,那很多人也会觉得这是老天有眼。通常题目上的感叹多来自“好人”多磨难之时。好人得偿所愿,观众觉得是皆大欢喜。可是这现实中的“好人”或者说是“坏人”的结局,我认为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这或许能刷新一些人的天理或者盲目崇拜的观念。这两种因素便是“社会竞争”与“概率”。
社会竞争这回事其实很好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其实就意味着能够在协作中争取到更多支持也就是能够在社会竞争中有极大可能性胜出,反之“坏人”们由于耗散了过多的社会资源遭致大多数人的不信任,极为可能的情况是他们回在竞争中被迫退出。这是我理解的好人与坏人在社会竞争因素下可能结局的梳理。
概率这个因素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是有概率被车撞到的,一个人喝口水也是有可能被噎死的,概率性的东西任何人莫能完全逃避之,而对概率有足够认识的人会想法设法降低风险,也就是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
一个具有成熟认知的人,会从各种可以可以解释的角度出发带来自己的思考,而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则会容易陷入各种无法考证的胡乱思绪之中。如果不再无谓的感叹“好人不长命”,你也就不会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类似没有多少根据的话,行动上也就具有了预期性和更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