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排除我自己)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真的喜欢把问题上升到自以为很高的层面,想要从宏观的视角和所谓的社会层面看问题,但偏偏他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反而把新闻事件中的特性所抹杀,看起来就像是在为某些事件开脱。
之前有个消息说的是“地铁里小女孩因为妈妈不认路对其拳打脚踢,路人看不惯阻止女孩女孩反而攻击路人”,所以指出这个女孩家庭教育有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妥吧。
确实,孩子打父母和父母打孩子都不对,但多少也要看初衷和行为程度吧,(“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也不必太过妖魔化),但就那个人扯了一堆“评论都在说要教育,大人在慌什么,社会在慌什么”。慌什么,当然不是慌小孩要逆天,而且她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的,不教育让她去伤害别人吗。
还有最近的张桂梅校长关于“全职太太”的反对,现在已经变成“是不是歧视”,“女性有没有做全职太太的自由”的讨论上了。
我个人认为,这也没有在就事论事,而且直接跃升到另一个层面开始互相的攻讦。这件事,其一,张桂梅校长带出来的学生境遇和我们大部分人真的不一样,哪怕不能理解她们的处境,也请不要轻易把自己的生活加诸到她们身上,以这样的立场回答问题。其二,我也认为,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让年轻女性尽可能不要选择做“全职太太”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理念。而且这不意味着对现有“全职太太”的否定,多少人是出于无奈(包括想要好好照顾孩子),不做“全职太太”,是对其工作辛苦的肯定,和真正认识到其背后缺乏的保障机制。
虽然我自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大感触,但也承认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健全的幼儿保育机构是否能让家长安心,以及,在孩子认知不成熟期间家长的适度缺席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反正没有带过孩子,以那种亲戚的身份来看,小时候和小朋友相处的再好也没用啥用,反而是小孩子成长后通过陪伴可以快速熟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