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看《目送》,每次看,每个阶段看总有不一样的感受。初中看的时候其中深情并不能很好的感同身受;高中的时候离家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再看,心里有一些些的小触动,但终究还是稚嫩了一些;大学,离家,父母一天天老去,身边的老人也有离世,不断的与旧友告别,与新友相识又告别,再一次看,是害怕,害怕时间的流逝,害怕身边的人离开。
《目送》一共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
翻开书,封面内侧是作者的生活小照,穿着朴素,满脸笑容——一位好亲切的妈妈,很难让人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
书中有以母亲的角度写的。小学,与孩子分开的时候,孩子不断地回头。十六岁,机场,孩子一次也没有回头。二十一岁,大学,她连孩子的背影都看不见了。
有以女儿的身份写的。看着父亲送她回校后离开的背影,看着父亲坐在轮椅上远去的背影,以及火葬场前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
书中第一篇是与书名同名的文章。特别喜欢很多人都被打动过的那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能想象作者看到父亲独自一人默默走向回家的路的情景:微微佝偻的身躯,迈着小步子,努力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头也不回的一个人回家,慢慢地,越来越远。这是忙于工作的女儿在工作和父亲之间艰难选择的纠结,很无奈的,只能看着父亲越走越远,然后在心里对父亲抱着愧疚,担心,爱。
其实仔细想想这大概也应该是未来的我们要经历的场景和要走过的心路历程吧。
我写过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微笑
却未写过父母扬起的嘴角
我写过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
却未写过父母的句句“唠叨”
我写过清晨冒着白雾的包子铺
却未写过父母厨房里打着哈欠的疲劳
我总是看到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
认为自己被深深感动
我总是忽略很多平淡无奇的故事
认为都是理所应当
我自以为自己知恩图报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充满感激
我无知的忽视父母的给予
对他们的感恩从未记在心上
我的眼睛明朗
看着世界的种种
我的思想糊涂
模糊了对父母的感恩而造成麻木
我写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
也要写下
给予我这一切美好的
我亲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