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坐在书桌前,百无聊赖,刷着朋友圈,看到一个不太熟的朋友说,高中时候看的《青年文摘》、《读者》和《意林》,现在一晃眼,大学就快毕业了。
房间的箱子里堆着一摞《青年文摘》、《哲思》还有部分的《意林》,基本都是高二高三时候买的。那时候特别喜欢看这些短篇的文章,除了有人物纪事,有社论,有笑话,还有最喜欢看的青春文学。因为功课繁忙,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著作,所以这些杂志成了我课余时间消遣的最好读物。
高中学校对面有一家看起来还算比较宽敞的书店,刚开不久,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杂志和辅导书都是最热门并且相比其它书店便宜,所以我们特别喜欢在那里买书,即使不知道有多少是盗版的。尤其是刚开学不久,书店里面熙熙攘攘,各种辅导书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然后可以看到出来的学生手里抱着几本崭新的辅导书练习册。高三毕业收拾复习资料,面对几本没怎么用到的辅导书,后悔当初不应该冲动买下,最后也变成了废品。
高三特别压抑,那时候总是喜欢在周六下午放学去书店逛一圈,然后拿下刚出版的杂志,这个星期买《青年文摘》上半月刊,下个星期买《哲思》2.0,再下个星期买《青年文摘》下半月刊······以此类推,每个星期都可以看不一样的杂志内容。付钱,装进书包,骑上自行车,连心情都变得愉快,于是骑车的速度也不由加快,想着赶紧回到家,拿上刚买的零食,躲进房间看书,一看就看到晚上吃饭,还迟迟不肯出来,大人都以为我在认真学习。
大学买过三四本《青年文摘》,偶尔路过小报亭想起高三时的有趣,于是就买一本看看,小心翼翼装进书包,生怕弄皱。后来拿回宿舍,舍友一个个围过来说好久没看了,叫我看完借给她们看,我说好呀。后来看了几篇文章,感觉也不是那么好看。《青年文摘》多接近时事,或者由某件事引发一些杂谈;《哲思》则更多的是青春美文,语言华美或温情,的确比较吸引中学时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如今上了大学,杂志里面谈到的关于奋斗考大学之类的文章和言语或许已经不再适合我,但有时我也会写类似的文章纪念纪念自己的青春,投投稿之类的,依旧会赞叹那些文笔好的作者及编辑。而自己读中文系,到现在也写不出像人家文字华丽优美,语言温文尔雅的文章,实在有愧于这个专业。
高中时,电影《小时代》正火热,很多杂志都在刊载关于郭敬明的小说,散文还有一些自传,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敬明的一篇《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里面他自己奋斗努力的经历。这里不讲郭敬明本身存在争议的地方,只是想说在高三那样的环境里,很多人需要类似的经历和鸡汤式的语言去督促自己前进,唯恐掉队,我也不例外。所以鸡汤式的文章在那个时期还是能够起到一点作用的,而这一类的杂志也格外受学生的欢迎。
这些杂志应该是很多人的回忆,即使现在我们很少再看类似的文章,但我们依然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看到这些杂志的存在。它对我的影响特别深刻。高三暑假无所事事,我时不时会翻开书的某一页朗读某篇文章,久而久之,慢慢发觉自己咬字清晰了不少,朗读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些都得益于杂志。
朋友圈的那位朋友,似乎也是在寻找某种关于青春的记忆。而我,恰好也与她有着相似的青春。